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利政策作为公司金融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公司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逻辑延续,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MM股利无关论的提出,即股利和资本利得可以相互替换,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东财富和公司价值。金融学界以该理论为研究框架,逐步形成了税收差异理论、客户效应、信号理论和代理学说等现代股利理论流派,但都是建立在标准金融理论假设基础上,即决策理性、风险回避、效用函数最大化等。 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所存在的“异象”,并指出传统股利理论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解释的失效。并对于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股利政策,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行为金融学从不同角度给予崭新的解释,借此推测市场异象背后我国投资者、管理者的心理行为偏差与决策过程,以及政府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尝试将行为金融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中来。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行为金融的基础理论和概念,比较了行为金融学体系与传统金融学体系的异同,然后,分别以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市A股的阶段性股利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这种市场异象的长期存在,再以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非理性行为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