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社会分享是个体因遭遇情绪事件,在情绪压力之下产生的情绪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者采用在具体的人际背景中可以沟通的符号体系(包括表情、姿势、言语等)表现情绪,同时还可能从分享对象的协同性反应中获得情绪支持和人际收益。因此,情绪社会分享现象不仅是个体情绪生活的直接体现,而且是社会共享情感建构的重要契机。由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分析情绪的文化塑造和社会建构特征。实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情绪社会分享现象的形式特征,以及人们对此现象所持有的公众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第二部分考察情绪社会分享倾向,影响这种倾向的个体因素以及这种倾向对心理健康因素的预测作用;第三部分考察情绪社会分享的调节效能和对情绪趋同的作用。结果发现:1.情绪社会分享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现象,情绪强度对分享具有一定的影响;多数被试在情绪事件发生当天进行了分享;大学生对好友、父母、舍友三类人员的分享价值评价的P分数较高。2.情绪社会分享的公众观念包括功能、风险、性质和反应四个方面。大学生认为情绪社会分享具有情绪改善、认知应对、人际融洽三类功能;包含传播负效、承载负效两类风险;分享对象的反应促进和反应阻断行为以及分享事件性质和分享限制行为,影响分享过程。3.女性和男性都认为女性在分享的可能性、频繁度、人数、持续时间和反复性上高于男性。情绪社会分享刻板印象的效应具有性别特异性,人们更喜欢刻板一致的男性和刻板不一致的女性。4.情绪社会分享倾向问卷包括分享者和分享对象两个分问卷和分享安全、分享有效、主动分享、分享关注、分享应对、分享信任六个因子,且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要求。5.分享倾向具有性别差异,女性在分享安全、分享主动和分享信任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依恋风格中的回避维度和情绪创造量表的真诚-有效因子对分享倾向具有预测性;分享者分问卷显著预测述情障碍、分享对象分问卷显著预测孤独感。6.诱发负性情绪干扰双任务前瞻记忆测试成绩;在高任务负载作业情境下,情绪社会分享组被试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成绩优于沉思组;分享对诱发负性情绪的调节效能优于沉思。7.持续进行情绪社会分享的被试之间的情绪相似性显著高于随机匹配的被试,持续的情绪社会分享通过增进情绪趋同,提高人际满意度和人际质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情绪社会分享现象虽然在发生上具有强迫性的特点,但作为一种社会情绪呈现形式,受到公众观念、性别刻板印象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无论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还是对待他人处理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上都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并依据这些标准,评价自我和他人情绪表达的意图和适当性,限制或奖惩自我和他人的情绪表达。2.对情绪健康的关注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内部感受,还应关注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对他人情绪的关注与协调,促进个体在社会共享层面与他人共同建构共享的情感。3.情绪社会比较是情绪社会分享的重要动力机制,人际情绪调节是其重要的作用方式,经由情绪社会分享过程所实现的情绪社会比较加工将更多地产生同化效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情绪社会分享活动有助于人们共同建构“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保持、强化人们所追求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归属。情绪社会分享现象导致人们在符号沟通水平上参照情绪反应的适当性,在社会比较的框架下精致情绪的意义。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情绪社会比较、社会共享情感、人际情绪调节等概念的讨论,将有助于从人际互动和社会共享层面理解情绪的文化塑造和社会建构属性,对情绪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文从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双重身份(分享者和分享对象)关注情绪社会分享倾向,提出从自我关注和人际关注两个方面促进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和情绪健康的观点,这将改变情绪内在实体论所认为的情绪表达或表露是促进个体健康的途径的观念,对我国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