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影响着世界将近21%的人口。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兴致减低或缺失,意志减退,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缺乏主动性,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念头等。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二大疾病。因此,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认为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抗抑郁药物主要是合成药,但是合成药物普遍存在抗抑郁谱窄、存在耐药性、副作用大的弊端。因此开发安全、高效、低毒的天然抗抑郁药物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罗布麻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和常用中药,本研究提取它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罗布麻叶总黄酮,在评价其抗抑郁活性的基础上,对其抗抑郁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1.罗布麻叶总黄酮抗抑郁作用的活性评价采用经典抑郁动物模型小鼠悬尾、小鼠强迫游泳、大鼠强迫游泳实验,小鼠开野实验评价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抗抑郁活性。结果表明罗布麻叶总黄酮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2.罗布麻叶总黄酮对抑郁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利用HPLC-MS/MS联用方法测定罗布麻叶总黄酮对抑郁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5-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和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抑郁模型大鼠脑内NE, 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HVA,5-HT、5-HIAA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罗布麻叶总黄酮处理后大鼠脑内NE、DA、HVA、DOPAC的含量较抑郁组明显升高,与氟西汀组结果相似,但对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含量作用不明显,与氟西汀结果相反,氟西汀显著增加了5-HT/5-HIAA含量。该结果证实了抑郁症发病的神经递质假说,同时发现罗布麻叶总黄酮可以逆转抑郁大鼠脑内单胺类物质(NE、DA)及其代谢产物(HVA、DOPAC)的降低。3.罗布麻叶总黄酮抗抑郁作用参与单胺能系统可能机制的研究研究选择相关NE、5-HT、DA受体阻断剂(5-HT1A→Way100635、5-HT2→赛庚啶、5-HT2A→酮舍林、a1-NE受体阻断剂→哌唑嗪、α2-NE受体阻断剂→哌唑嗪、αβ-NE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D1→SCH23390、D2→舒必利,采用小鼠悬尾实验,来进一步探讨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抗抑郁机制。结果表明,5-HT2A、5-HT2受体阻断剂酮舍林(5 mg/kg)、赛庚啶(3mg/kg);α1、α2、αβ-NE受体阻断剂哌唑嗪(1 mg/kg)、哌唑嗪(1 mg/kg)、普萘洛尔(2 mg/kg);D1、D2受体阻断剂SCH23390 (0.05 mg/kg)、舒必利(50 mg/kg)与罗布麻叶总黄酮50 mg/kg联合连续灌胃给药10天后与罗布麻叶总黄酮50 mg/kg单独给药相比,能明显延长悬尾小鼠累计不动时间(p<0.05),表明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抗抑郁活性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α1、α2、αβ-去甲肾上腺素受体)、5-羟色胺能系统(5-HT2A、5-HT2受体)、多巴胺能系统(D1、D2受体)有关。4.罗布麻叶总黄酮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高浓度皮质酮处理PC12细胞以模拟抑郁症病人脑神经元损伤状态,运用MTT法、Ca2+离子浓度([Ca2+]i)检测法、LDH检测法、流式细胞术法考察罗布麻叶总黄酮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罗布麻叶总黄酮预先处理后,与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组相比,PC1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上升,在100μg/mL时达到78%;其LDH释放量、细胞内[Ca2+]i均显著降低(P<0.01),同时细胞S期显著延长(P<0.01),表明罗布麻叶总黄酮对皮质酮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减少细胞内LDH的漏出、降低胞内Ca2+超载、促进细胞增殖实现的。5.罗布麻叶总黄酮抗抑郁相关基因BDNF、CREB表达水平的研究研究通过Real-time RT-PCR从基因水平对各组药物处理后的PC12细胞中BDNF、CREB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皮质酮(0.01 mmol·L-1)处理后的PC12细胞中BDNF、CREB基因的表达量最低,罗布麻叶总黄酮(25,50 and 100μg/mL)处理48小时候后,其表达量显著增加,在100μg/mL时较用药前增加了近10倍。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脑中BDNF、CREB基因表达降低密切相关,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抗抑郁机制可能是通过(AC-cAMP-CREB)信号通路促进BDNF、CREB的基因表达而发挥的。本研究在评价了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抗抑郁作用的基础上,揭示了罗布麻叶总黄酮抗抑郁作用与提高抑郁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NE、DA及其代谢产物HVA、DOPAC含量有关;并首次证实其抗抑郁活性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α1、α2、αβ-去甲肾上腺素受体)、5-羟色胺能系统(5-HT2A、5-HT2受体)、多巴胺能系统(D1、D2受体)有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其抗抑郁作用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LDH的漏出、降低胞内Ca2+超载、促进细胞增殖实现的,同时推测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脑中BDNF、CREB基因表达降低密切相关,罗布麻叶总黄酮的抗抑郁机制可能是通过(AC-cAMP-CREB)信号通路促进BDNF、CREB的基因表达而发挥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打下了基础,也利用天然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