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肺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ARDS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炎症—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共同参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显示,除有些致病因素对肺泡膜的直接损伤外,更重要的是多种炎症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间接介导的肺炎症反应,最终引起肺泡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和微血栓形成,并可造成肺泡上皮损伤,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消失,加重肺水肿和肺不张。本文通过检测ARDS患者中的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Complex,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antiplasmin,PAP),蛋白C(ProteinC,PC)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探讨其在ARDS的诊断的临床意义,并为ARDS治疗过程提供血清学依据。
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研讨会制定的ARDS诊断标准,实验组选取24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患者(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40±12岁)。对照组选取健康献血员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38±10岁),均除外血栓性疾病。分别采静脉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D-D,TAT,PAP,D-D,PC八项血清指标的定量测定,其中24例ARDS患者经过7天常规治疗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D-D,TAT,PAP,PC四项血清指标的定量测定。
结果:1ARDS的患者血浆中D-D,TAT,PAP的含量分别是(0.641±0.420;12.283±4.116;210±39.48)。对照组中的D-D,TAT,PAP的含量分别是(0.18±0.137;4.579±2.118;138.85±36.31;)。ARDS的患者血浆中D-D,TAT,PAP的含量与对照组中的D-D,TAT,PAP进行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
2ARDS的患者血浆中PC的含量是(2.78±1.12),对照组中的PC的含量是(4.74±1.52)。ARDS的患者血浆PC的含量与对照组中的血浆PC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
3ARDS的患者治疗7天后,D-D,TAT的含量分别是(0.22±0.17;4.75±1.97),同治疗前相比较明显下降(P<0.05)。治疗7天后,PAP复合物的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
4ARDS的患者治疗7天后,血浆中PC的含量是(3.71±2.11),同治疗前相比较明显升高(P<0.01)。
5ARDS的患者血浆中PT,TT,APTT,Pt的含量是13.83±1.98;;31.87±5.26;15.33±2.77;234.27±84.68;PT,TT,APTT,Pt的含量,对照组中的含量分别是14.20±1.99;32.60±4.94;14.772±.25;223.80±76.56;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炎症作用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且炎症血栓是相互关联的,因此,ARDS是一个复杂的多机制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栓形成是ARDS病理特征之一,常见为纤维蛋白血栓,表明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纤维蛋白微栓子形成,足以引起肺泡毛细血管损伤。纤溶系统被激活,可降解纤维蛋白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degradationproducts,FDP),导致肺损伤。本文研究显示,D-D,TAT,PAP,PC浓度在ARDS患者中有明显升高,而PT,TT,APTT,Pt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提示在ARDS早期给予抗凝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