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东退的位涡特征及热力机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和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以及全国降水资料,通过观测事实分析与动热力诊断分析,研究梅雨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东西进退相关系的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简称EV)的结构和演变特征;结合全型涡度方程和位涡理论,详细分析了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的外源强迫和高层位涡强迫对西太副高东西向移动的影响机制。选取与西太副高异常东退相关的多年个例进行合成,诊断分析其中的东西风带扰动的位涡分布及演变特征,讨论热带东风带扰动中心的形成发展、西太副高的位置强度变化,并从非绝热加热的角度,研究了东西风带扰动高层位涡异常与西太副高东退的关系,最后利用位涡方程诊断了位涡变化的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东西风带低涡扰动的移动发展与对流层中的位涡正异常对应。扰动向位涡增加的方向移动,东风带扰动中心强度的增加以及扰动范围在垂直方向的扩展是高低空位涡正距平增加的结果。扰动移动前方正位涡距平在对流层高层的维持和发展取决于扰动西侧高层冷却的加强,扰动下方弱的非绝热加热促使低层产生正位涡,与高层位涡下传相接,使东风带扰动的垂直范围有所扩展。副高南/北两侧的东/西风带扰动相向运动抵达相同经度时,高值位涡在对流层500hPa-600hPa层次南北连通,东风带位涡入侵副高脊线,西太副高发生东退。位涡变化的影响因子中,位涡平流项对西太副高西侧的正变涡贡献最大,非绝热项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对典型个例中与西太副高东退相关的东风带扰动的热力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东风带扰动附近非绝热效应分布和强度的变化,影响着西太副高东西向的运动;西太副高东西向移动有趋“冷”的趋势,即西太副高向非绝热加热减弱或者非绝热冷却增强方向移动;在西太副高突然东退时,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非绝热加热效应出现明显的突变,主要体现为东风带扰动东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增强和东风带扰动西侧非绝热冷却效应减弱东退的特征,而且在对流层300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在非绝热加热效应影响因子中,垂直输送项最为重要,其次为局地变化项,最不显著的是水平平流效应,因此,垂直输送作用和局地变化作用引起的非绝热效应的变化是影响西太副高突然东退的主要原因。
  最后分析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副高的热力学机制,总结了西太副高东退过程与东风带扰动系统的热力联系的可能概念模型:东风带扰动处大气热力结构变化引发经向风场异常,使东风带扰动西侧高层有北风发展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扰动东侧有整层的南风发展,有助于西太副高异常东退。总之,西太副高天气尺度的东退异常和热带东风带扰动系统的热力特征变化存在密切关联。
其他文献
晚清,由于外族入侵、西方文化的冲击、有识之士的推动以及人们对新学知识的需求,新学在中国社会得以迅速传播,大量西方书籍被译介到中国。新学书籍的输入,促使晚清出现了一股编纂新学书目的高潮。这些新学书目中包含了众多历史类书目,这些书目作者对西方历史著作的介绍和评价,折射出晚清新学及新史学发展的一些特征。  由于新史学的倡导者们长期经受传统经史之学的熏陶和训练,所以他们经常以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
学位
石山子文化得名于石山子遗址,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由于淮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同时淮河流域位于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处,文化面貌复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石山子文化的相关研究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石山子文化的各个典型遗址分析、分期与年代、类型与源流、与周边地区同期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及石山子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精神生活等五个方面的梳理与分析。希望在整体上对石山子文化的研究
殷墟周边地区的晚商墓葬是指殷墟文化时期分布在殷墟周边地区的以商文化为主要文化面貌的墓葬。对殷墟周边地区晚商墓葬的分析有助于研究殷墟周边地区晚商墓葬的文化面貌,并进一步了解晚商时期殷墟周边地区的政治格局、经济生活和社会面貌等内容。  首先,对殷墟周边地区的晚商墓葬进行系统性整理,并对墓葬的年代、族属和性质等问题进行检视,厘定文章的研究对象,并对殷墟地区晚商墓葬的形制结构、随葬品组合进行简要梳理。然后
商代占卜后的甲骨称之为卜用甲骨,是指经过整治,在其背面施灼而正面呈兆,再进行占卜契刻卜辞的甲骨。卜用甲骨包括无字甲骨与有字甲骨,无字甲骨指不刻卜辞的卜用甲骨,但其甲骨存在施灼呈兆,有字甲骨是指甲骨面上不仅有施灼呈兆还有契刻卜辞的卜用甲骨。在商代,占卜过后的卜用甲骨需要进行处理,这一过程称之为甲骨卜后的处理。因为甲骨卜后的处理代表着整个甲骨占卜流程的终结,所以商代在甲骨卜后处理方面极为重视。  首先
学位
武官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赖以掌控军事机构和军队力量,有效捍卫国家政权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光武帝刘秀时期的武官制度,既有继承西汉武官制度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不断变革调整的另一面。  中央高级武官光禄勋、卫尉、执金吾依然延续其职名,但其职权或多或少发生变化。光武帝时期将军设置有了新变化,最典型的是将军名号繁杂多样。此外,校尉、都尉之制,继承了西汉时的做法,但汉武帝时设置的“八校尉”被简省为“
居延都尉府是两汉时期汉帝国设置在张掖郡的军事机构之一,同时也是居延屯戍区最高的军政机构,在防御匈奴、巩固边防、维护帝国边境统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出土简牍资料丰富的居延都尉府为中心开展研究,有助于探讨汉代都尉的职能和属性,也有利于认识汉帝国西北边郡地区的统治形态。  居延都尉府设置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第一任都尉是强弩都尉路博德。武帝时期居延地区是防御匈奴侵袭的军事要地,汉王朝逐步建
学位
两周时期诸侯封建,黄国位于淮河流域上游,其踪迹于历史文献记载中较少提及,幸得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出土多批黄国青铜器,加上多有传世黄国铜器,尤其具有铭文者,是研究黄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这些资料系统、科学的整理显得愈加重要。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广泛而深入地考察黄国铜器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地域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对黄国历史进行探讨。正文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综合各种来源渠道的黄国铜器,采
学位
在陶器上饰纹饰,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纹饰的图案多代表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崇拜。到了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稳定,作为日常使用和随葬的陶器,其上所饰的纹饰也进一步得到发展。豫北地区地处中原地区,汉代遗址十分丰富,但是有关豫北地区汉代陶器纹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甚少。本文通过将豫北地区汉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纹饰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纹饰集中出现在某一些器类上,并基于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纹饰器类
学位
本文利用分析整理后中国661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方法、奇异值分解(SVD)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位置变化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异常类型和周期振荡特征,最后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和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以及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份的大气环流特征。本
东北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性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利用1979-2009年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东北冷涡活动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定义了一个客观描述东北冷涡活动的指数(NECVI),并基于该指数研究了东北冷涡活动的低频特征及其与相关环流和降水的关系;最后,通过对一类与冷涡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