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淋巴孔的确切功能,目前仍不明确,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腹膜淋巴孔确实参与到腹腔内物质转运过程,但是否参与淋巴转运及是否在SIRS、MODS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却未见明确报道。本实验主要探讨腹腔感染时腹膜淋巴孔的变化,以及腹腔感染早期机体内两条途径中内毒素浓度的变化,旨在探讨腹膜淋巴孔作为淋巴引流途径的一种,也参与到腹腔内物质转运过程,在腹腔感染致SIRS、MODS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并对于淋巴孔的调控机制作相应研究,以为未来利用淋巴孔治疗及防治某些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只WISTA大鼠(200-250g)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假手术组(n=10)、腹腔感染组(CLP组)(n=20)及腹腔感染药物干预组(n=20)。测定各组大鼠的以下指标:1)、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腹膜淋巴孔孔径大小及淋巴孔分布密度;2)、利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检测门静脉血及胸导管淋巴内毒素浓度;3)、一氧化氮硝酸还原法测定腹膜组织中的NO含量;4)、western blot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结果:①正常对照组相比,腹腔感染组淋巴孔的孔径(P<0.01)和密度显著增加(P<0.01),且感染时间越长,腹膜淋巴孔径增加越显著(P<0.01),但分布密度却未见明显增加(P>0.05),经药物事先干预后,干预2h组淋巴孔孔径及分布密度较腹腔感染2h组有显著降低(P<0.01,P<0.01),干预4h组淋巴孔孔径及分布密度较腹腔感染4h组仍有明显降低(P<0.01,P<0.05);②腹腔感染组大鼠胸导管淋巴液中内毒素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1),且感染时间越久,胸导管淋巴液中内毒素的含量越高(P<0.01),而各组大鼠门静脉血中内毒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经药物事先干预后,发现胸导管内毒素含量较感染组对应时相点有所降低(P<0.01,P<0.01)。③腹腔感染组大鼠腹膜组织中NO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1);药物干预组NO浓度较感染组明显降低(P<0.01,P<0.01),而干预组NO浓度仍高于正常组(P<0.01,P<0.01)。④感染组NOS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1),而事先经治疗后,NOS表达量与感染组同时段相比却趋于降低(P<0.05,P<0.05),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P<0.05)。⑤正常情况下,腹膜间皮细胞内钙离子[Ca2+]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腹腔感染情况下,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明显低于正常情况细胞内[Ca2+](P<0.05,P<0.05),而经药物事先治疗后,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高于感染组(P<0.05,P<0.05)。结论:1.腹腔感染时影响腹膜淋巴孔的形态改变,导致腹膜淋巴孔孔径扩大,分布密度相应增多。2.腹腔感染时,细菌内毒素通过变大、增多的腹膜淋巴孔进入淋巴回流系统可能是引起全身播散的主要途径。3.腹膜组织中一氧化氮(NO)是调控腹膜淋巴孔的重要调节因子。4.NO-c GMP-[Ca2+]途径可能是调节淋巴孔的主要通路。5.血管紧张素II的AT-2受体特异性阻滞剂PD123319可以使腹膜淋巴孔孔径变小、开放数量减少。6.造成腹膜组织NO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间皮细胞内e NOS的表达增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