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精神哲学”解析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feng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梵澄被誉为精通中、西、印三大学问体系的学术大家,他以“精神哲学”归纳自己一生的学术事业。然而学术界多关注其作为翻译家的贡献,对其“精神哲学”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徐梵澄“精神哲学”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的梳理和阐释,进一步呈现出徐梵澄一生所致力的精神学问,尤其在当今学术界和当下社会中的“精神性”转向的价值意义。本文总体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该选题的来源、意义和目前就徐梵澄及儒家精神性向度研究的文献综述。正文部分通过对“精神哲学”中的相关概念的梳理和解释,认为“精神”和“知觉性”是其中分别代表本体和功用的两个核心概念,“精神哲学”就是提升“知觉性”以“转化气质”的学问。接着以徐梵澄晚年力作《陆王学述》为文本,对阳明心学中的良知、先知与彻悟、正念等问题从“精神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和互释,认为此种进路研究陆王心学,不同于已有的现代哲学和宗教对话进路,而是从精神实践(spiritual practice)的角度进行,于各大文明精神学问的互通和对话开了先河。最后从精神修炼的诠释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阿罗频多之学与陆王心学的差异性,认为每种精神修炼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各自的文化烙印,不过在理论和技术层面上仍然可以对比和互通,由此可以理解徐梵澄何以会认为两者颇相契合,并最终回归儒家。结论部分对徐梵澄“精神哲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徐梵澄的“精神哲学”呼应了目前学术界中两个重要的趋向,其一是在当前广泛进行的宗教对话中,对儒家精神-宗教性维度的研究;其二是目前国际上一些优秀的哲学家开始对轴心文明所依赖的精神传统进行反思,并开始关注希腊哲学的精神修炼-治疗向度。徐梵澄所开启的儒家精神性(spiritual)向度的研究和对其他文明精神学问的关注,在日益注重身心灵修炼的当下社会彰显出重要的价值。
其他文献
朱熹是中国古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论述的居敬与格致诚正工夫相结合的一整套格物致知修养工夫,总结了儒学历史上提出的修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朱熹看来,格物主体以其本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波兰尼的研究,知识类别中最为重要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它是知识的源泉,是成功的关键。但是在人们认识到隐性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之际,却发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选择家族型科学家--这类最有代表性的隐性知识主体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考察家族型科学家成长环境出发,深入探讨其隐性知识的特征和传递规律,发现一些更为优越
学位
理论探索的价值,乃在于对人自身生存境况的关怀。反观现实,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丰盛而又匮乏的时代: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迎来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我们已进入加尔布
介绍了汽轮机红套环筒形高压内缸的设计、制造与检修的几项关键技术,包括红套环筒形高压内缸的常规设计方法、有限元分析设计方法、实际过盈量的制造过程保障方法和红套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