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梵澄被誉为精通中、西、印三大学问体系的学术大家,他以“精神哲学”归纳自己一生的学术事业。然而学术界多关注其作为翻译家的贡献,对其“精神哲学”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徐梵澄“精神哲学”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的梳理和阐释,进一步呈现出徐梵澄一生所致力的精神学问,尤其在当今学术界和当下社会中的“精神性”转向的价值意义。本文总体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该选题的来源、意义和目前就徐梵澄及儒家精神性向度研究的文献综述。正文部分通过对“精神哲学”中的相关概念的梳理和解释,认为“精神”和“知觉性”是其中分别代表本体和功用的两个核心概念,“精神哲学”就是提升“知觉性”以“转化气质”的学问。接着以徐梵澄晚年力作《陆王学述》为文本,对阳明心学中的良知、先知与彻悟、正念等问题从“精神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和互释,认为此种进路研究陆王心学,不同于已有的现代哲学和宗教对话进路,而是从精神实践(spiritual practice)的角度进行,于各大文明精神学问的互通和对话开了先河。最后从精神修炼的诠释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阿罗频多之学与陆王心学的差异性,认为每种精神修炼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各自的文化烙印,不过在理论和技术层面上仍然可以对比和互通,由此可以理解徐梵澄何以会认为两者颇相契合,并最终回归儒家。结论部分对徐梵澄“精神哲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徐梵澄的“精神哲学”呼应了目前学术界中两个重要的趋向,其一是在当前广泛进行的宗教对话中,对儒家精神-宗教性维度的研究;其二是目前国际上一些优秀的哲学家开始对轴心文明所依赖的精神传统进行反思,并开始关注希腊哲学的精神修炼-治疗向度。徐梵澄所开启的儒家精神性(spiritual)向度的研究和对其他文明精神学问的关注,在日益注重身心灵修炼的当下社会彰显出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