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炭疽叶枯病是我国苹果产区新近发生的一个流行性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是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与传统的苹果炭疽病只危害果实不同,该病害可侵染苹果叶片,但品种间抗病性表现差异明显,在嘎拉、金冠等金冠系列品种上,引起生长季节叶片坏死、干枯、提早脱落,而不危害富士、红星品种。本研究以感病品种嘎拉与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组成的亲和体系及抗病品种富士与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组成的非亲和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其侵染特性及反映寄主防卫反应的过氧化氢(H2O2)、乳突产生情况,以期揭示果生炭疽菌在苹果不同抗性品种上的侵染特性及苹果对果生炭疽菌的防卫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以离体叶片为接种材料的苹果炭疽叶枯病菌接种体系:选择当年生枝条新展开叶,用菌饼针刺有伤接种,28℃保湿培养4 d后调查病斑大小。该方法简便易行、材料易得、试验条件容易控制,有望作为室内准确、快速评价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致病力和品种抗性水平的方法。2、不同品种在不同接种方式下发病情况不同:菌饼无伤接种均不发病;菌饼有伤接种均发病,统一表现近圆形褐色坏死斑;孢子悬浮液无伤接种仅嘎拉叶片发病,但与菌饼接种初始症状不同,表现为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小点。表明果生炭疽菌只能通过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侵染钉的方式侵入寄主,不能通过菌丝顶端直接侵入。3、组织细胞学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果生炭疽菌在嘎拉、富士两品种上的侵染特性有明显差异。除了在分生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上有明显差异外,更主要的是在能否形成侵染泡囊、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以及形成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同:与在感病品种上形成的侵染结构相比,在抗病品种上侵染泡囊和初生菌丝形成时间明显滞后,形成数量极少,不到感病品种中的2.5%。此外,在抗病品种上未发现次生菌丝形成,而次生菌丝是炭疽菌由活体营养阶段向死体营养阶段转换的特征结构。这一结果表明果生炭疽菌在感病品种嘎拉上表现为半活体营养侵染特性,而在抗病品种富士上表现为非亲和反应或活体潜伏侵染特性。可能是抗病品种富士产生某些结构或物质阻碍了果生炭疽菌次生菌丝的形成,因而不能完成对寄主的侵染致病。4、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果生炭疽菌的侵染均诱导了苹果细胞中H2O2的积累和乳突的产生,并随着侵染时间均呈递增的趋势,在两个互作中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在与非亲和寄主富士互作中H2O2和乳突的产生率显著高于与亲和寄主嘎拉互作。H2O2主要产生于侵染点附着胞的周围及受侵细胞的细胞壁上;同时发现侵染早期两个品种均主要形成小乳突,侵染后期小乳突数量降低,大乳突数量增加。表明H2O2和乳突的产生与积累在苹果防卫反应表达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