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附分子ICAM-1在哮喘大鼠气道白细胞浸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mblossom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因此炎症细胞浸润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现已阐明,白细胞通过粘附分子与血管内皮细胞及气道上皮粘附是炎症细胞浸润的基础。近年来国外有数篇哮喘患者及动物模型气管上皮细胞及粘膜下层气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增加的报道。由于取材的限制,上述研究限于较大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及其粘膜下层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变化。迄今为止尚未见系统研究哮喘患者或动物模型肺组织ICAM-1表达的报道;活体观察哮喘动物模型气管微循环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也未见报道,在人体更难实施。为此,本研究应用卵蛋白免疫Wistar大鼠2周后,再用卵蛋白经气管一次滴入激发制备了哮喘大鼠动物模型,并活体观察了卵蛋白激发后不同时间白细胞与气管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了支气管上皮细胞、肺动脉内皮细胞、肺静脉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ICAM-1表达的动态变化;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哮喘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肺动脉内皮细胞、脉静脉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ICAM-1 mRNA表达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免疫激发后大鼠气道内压呈两度增加。首次增加出现在免疫激发后4分钟内,30分钟内降至正常,第二次增加出现在激发2小时以后。免疫激发后大鼠肺灌流量明显下降,肺灌注氨茶碱后可使灌流量明显回升,但氨茶碱对正常大鼠肺灌流量无影响。以上结果提示哮喘大鼠存在气道收缩。肺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哮喘大鼠有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研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神经内科患者用药依从性、跌倒及坠床事件的影响。方法神经内科患者8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分两组,对照组(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40例接受临床常规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及产科技术水平的提高,新生儿产伤已很少发生,可是一旦发生,尤其是新生儿骨折,往往病情严重,畸形愈合发生率高,影响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所以选择合适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临床绝对评分和电生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61例MG患者在进行临床绝对评分之后依次进行桡、腋、副和面神经低频重复电刺激(RNS)和伸指总肌单纤
研究目的:根据心肺交互原理,机械通气引起患者每搏输出量(SV)周期性的改变,目前研究认为,这种周期性的SV变化可以使用周期性的脉搏血压变化(ΔPP,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多种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较高。目前,机械通气是ARDS的主要治疗手段,机械通气方式的选择是决定ARDS能否抢救成功的关
目的:支气管哮喘病理特点包括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可逆性气流阻塞,其发病与Th1/Th2失衡有密切关系,表现为Th2反应增强(Th2细胞数量增多和功能亢进),而Th1反应减弱(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