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才女张爱玲于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中后期横空出世,不仅俘获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千千万万读者,更于二十一世纪掀起新的阅读热潮。探究一波波“张热”之缘由所在,她笔下古典又现代的语言居功至伟。这种调和文白又融汇中西的创作语言,也为在“文白之争”和“欧化之争”中迷惘的现代文学燃起了一盏明灯。“月亮”堪称张氏小说中最为经典的“意象”,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书写为研究文本,阐释张氏语言在汉语文学语言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欧化,进而走向成熟这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聚焦中国文学语言变革中至关重要的“文白之争”和“欧化之争”。首先,将探讨中国文学语言变革中的“文白之争”,阐释其前因后果。接着,以现代白话小说中的名家名篇为范本,剖析现代文学语言引发“欧化之争”的具体原因,借此审视这两场语言变革及变革背后的文化冲突,进而厘清中国现代文学需要何种语言范本。 第二章,以张爱玲的文学语言为研究中心,具象剖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传统,和她对古典文学中“雅”与“俗”的承继、转化。首先,将聚焦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书写,从意象描述、承载的内涵、创作口语的雅化三方面着手,分析张爱玲对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雅”的承继;其次,将梳理张爱玲对传统通俗小说的借鉴,从沿袭传统通俗小说观照平民世界的创作视角及对《红楼梦》的套用等方面展开,探讨她对中国文学世俗化传统的融会与吸纳。 第三章,将分析张爱玲小说语言的欧化方式和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识。首先,将从语言学角度着手,结合月亮书写的具体案例,阐释张氏语言如何西而化之。其次,深入以语言为基础构筑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进一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书写。具体而言,将探讨语言“欧化”如何以疯狂、阳刚等西方内涵丰富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从“月是人非”的传统模式向“月人偕变”这一现代书写的转变,分析欧化语言背后的西方思维对国人时空感知和思维模式的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