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01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明确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生育动态、茎秆质量、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对于确定适宜的小麦种植行距和密度,完善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包括7.5cm超窄行距在内的3种行距配置(15 cm、7.5 cm和13 cm+13cm+13 cm+21 cm“新四密一稀”,分别用S1、S2和S3表示)和3种种植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hm-2,分别用D225、D300和D375表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 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新四密一稀的最低。各生育时期新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 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 cm行距的,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 cm行距的。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的小麦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即375万·hm-2>300万·hm-2>225万·hm-2的。  2、相同密度下,开花后小麦群体中的透光率以S3>S1>S2。在开花期到开花后6d,3种行距种植的小麦旗叶的叶绿素SPAD值表现为S1>S2>S3,而在开花后18~24 d,叶绿素SPAD值表现为S2>S1>S3。开花期到开花后12d,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表现为S1>S2>S3,而在开花后18~24 d,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表现为S2>S1>S3。同一种行距条件下,小麦群体中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透光率基本上都随密度增大而减小,即D225>D300>D375。在开花期到开花后6d,旗叶的SPAD值表现为D225>D300>D375;而在后期各密度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基本上为D375>D300>D225。在开花期到开花后6d,D375的旗叶光合速率显著高于D300和D225;而在后期,3种密度种植的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差异不大。  3、不同行距种植的小麦株高差异较小。仅在起身期S3的株高显著高于S1和S2,孕穗期S2的株高显著高于S3,其他生育时期3种行距的小麦株高差异都不显著。S1和S2的基部节间长度与S3的差异不显著,而上部节间显著比S3的长,基部节间较短而上部节间较长是有利于高产的节间结构,是对产量形成有利的性状。S1和S2的小麦基部第一、二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节间粗度、茎秆壁厚度和机械强度均大于S3的。S1与S2成熟期各节间的长度、单位长度节间干重及节间粗度、茎秆壁厚度和机械强度差异不大,但以S2的基部2个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节间粗度、茎秆壁厚度和机械强度更大,即7.5 cm等行距种植(S2)的小麦具有更强的抗倒伏潜力。同一种行距条件下,小麦的株高随密度增大而增高,即D375>D300>D225。而基部第一、二节间的充实度(单位长度的干重)、粗度、茎秆壁厚度、机械强度及木质素含量均随密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因此,较低密度种植的小麦抗倒伏能力要强于高密度种植的。  4、在开花后6~12 d,S1和S3行距种植的小麦籽粒灌浆速率显著高于S2的,而S1与S3的差异不显著。在开花后24 d,S1和S2的灌浆速率显著高于S3的,而S1与S2的差异不显著。其余时期3种行距的籽粒灌浆速率差异均不显著。开花后12~18 d,3种种植密度的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差异显著,其中D225的灌浆速率显著高于D375的,而D300与D225和D375的差异不显著。之后3种密度的小麦灌浆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开花后30~36 d,籽粒的灌浆速率为D375>D300>D225。  5、不同行距种植的小麦穗长差异均显著,且S2>S1>S3。而行距对总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S3的不孕小穗数显著多于S1和S2的,而结实小穗数显著少于S1和S2,S1与S2的不孕小穗和结实小穗的差异则都不显著。这表明,7.5 cm等行距(S2)和15cm等行距(S1)的小麦群体分布较为合理,有利于提高小麦穗部质量。密度对小麦的穗长、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的影响均不显著,但除了不孕小穗数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外,其他穗部性状都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少。  6、3种行距的穗数和穗粒数分别以S2和S1的最高,但差异均不显著。S1的千粒重显著高于S2和S3的,S2与S3的差异不显著。S3的籽粒产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2种行距的;S1籽粒产量最高,但与S2的差异不显著。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的产量随密度增加显著提高。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hm-2和7.5 cm行距、基本苗375万·hm-2的2个处理组合的小麦籽粒产量最高且差异不显著,分别为9647.2 kg·hm-2和9598.4 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综上所述,在15 cm行距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为超窄的7.5 cm行距有利于改善群体质量,增加小麦抗倒伏能力,但产量没有明显的提高。根据本研究结果,15cm行距与375万·hm-2种植密度和7.5 cm行距与375万·hm-2是2个最佳组合。7.5 cm行距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而增产,穗粒数和千粒重较低。而15cm行距靠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而达到高产。
其他文献
本试验以冀棉958和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通过去留叶枝和调控株高创建4种不同冠层结构棉花群体(去叶枝等高冠层T1、去叶枝高矮相间冠层T2、留叶枝等高冠层T3、留叶枝高矮相间冠
试验于2000、2001年在上海西郊上海市良种繁殖中心进行,供试品种为常规粳稻武运粳8号和杂交粳稻寒优湘晴,在直播条件下,设计密度、施N量、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及前、后期施氮比例等处理,研究其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生物产量、经济系数、氮、磷、钾的吸收量、稻米品质的影响,试图明确直播水稻高产群体的基本特点及其高产栽培途径。主要结果如下: (1)在相同施N量的条件下,增加密度使武运粳8号够苗期、
本试验采用垂直板型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的方法,对10个国外玉米群体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ER),淀粉酶(AMY)3个同工酶系统7个位点15个等位基因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15个等位基因中单态多态位点均有分布,根据卡方检验有58.93%的基因型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2)同一材料不同位点间杂合度不同,同一位点不同材料间杂合度也有差异,10个国外
薏苡是玉米的近缘种,二者亲缘关系比较近。在起源于亚洲的玉蜀黍族的植物中,薏苡被认为最有可能是玉米的祖先。薏苡偏向于野生,具有很多优良性状,诸如耐寒、抗虫、根系发达等。我国薏苡资源丰富,被公认为是世界薏苡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但是,薏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缺少系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薏苡的遗传图谱构建、数量性状QTL定位、比较基因组研究创造了条件,这对于开发薏
印章自诞生以来,就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印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分化程度、文化水平等基本情况,同时,一
近年来,通州区科委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方面,该区已经形成70个村210户从事观赏鱼养殖的规模,观赏鱼品种由原来的3个品种增加到40个;在扶持涉农龙头企业方面,已经形成了1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通州区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 Marchal)引起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白粉病的有效途径。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培育的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带有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抗性强、抗谱广,因此对Pm21基因及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进行克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克隆到定位在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