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分为业务活动层面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与制度运用层面上的应计盈余管理。具体来说,真实盈余管理需要公司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在业务活动层面进行操纵,难度性较高,灵活性较强,结果不确定性较大。由于对日常业务进行操纵,形式上并不违反会计准则,真实盈余管理的市场识别度较低,不存在相关的监管审查与诉讼风险。但操纵日常业务改变了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偏离了公司最佳经营决策,真实盈余管理是以牺牲公司未来竞争优势、企业价值为代价,具有长期严峻的经济后果。因此,真实盈余管理是较为激进的盈余管理操纵方式。相比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基于制度运用层面,操纵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运作方式相对简单、固定,结果直接、确定。但会计制度的制约、反转效应的存在使应计盈余管理操纵范围受限,一旦过度操纵违反会计准则,应计盈余管理很容易被市场识别,导致外部审计与监管机构的审查,公司承担较高的诉讼风险。因此,应计盈余管理是更为传统的盈余管理操纵方式。基于高阶理论,管理者对公司战略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管理者自身背景特征正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决策行为。不同的背景特征(年龄、性别、任期、学历)导致不同的心理偏好(安于保守或冒险激进)与应对能力(知识技能与认知能力的丰富或缺乏)。那么,当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方式选择时,面对各有千秋、存在相对成本的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管理者背景特征又是如何反映在管理者的行为倾向,作用于管理者的决策制定:是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操纵,还是实施应计盈余管理?这样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鲜有研究,有待一探究竟发现其内在关系,为理论与实务界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采用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证实管理者背景特征与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关系。本文共分为六章,各部分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导论,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针对提出的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问题,说明了分析解决该问题的研究思路,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框架;最后总结了研究设计创新等方面的贡献与研究数据有限等方面的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梳理了管理者背景特征对公司决策影响的相关文献。管理者一般可见的背景特征看上去与既定的工作任务无关,但正是这些特征塑造了人的观念与行为,从而影响管理者的决策。管理者将自己的特征深深烙印在公司运作的每个环节:经营决策下的经营业绩、国际化战略、税收筹划,投资决策下的资本性投资支出、企业并购,融资决策下的债务水平、债务期限等,已有文献证实这些公司决策均受到管理者背景特征的无形作用。二是梳理了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面对外部影响因素,公司需要考虑在不同盈余管理方式下承担的监管与诉讼风险,资本市场反应的股价与每股收益,行业主导地位的企业形象、商誉与市场竞争优势;面对内部影响因素,公司需要考虑在不同盈余管理方式下管理者自身来自股东的监督压力,公司治理是否完善,还有管理者的税收筹划水平。根据公司具体所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做出相应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决策。第三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介绍了高阶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信息不对称理论(包括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代理人问题)在盈余管理中的具体表现。第二部分界定了管理者背景特征,具体有年龄、性别、任期、学历等,并分析这些背景特征所带来的行为影响:年长的管理者、女性管理者或者任期较长的管理者通常较为保守,安于现状,偏好稳定;而年轻的管理者、男性管理者或者任期较短的管理者通常表现得更为激进,追求表现,愿意承担风险;学历更高的管理者,其丰富的知识技能与认知能力更能应对复杂环境变化与综合业务操纵。第三部分界定了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运作方式、风险后果,并予以总结: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操纵的难易程度、运用时点的灵活性、结果的可确定性、市场识别引起的监管诉讼风险以及对公司未来价值产生的后果等方面综合对比,真实盈余管理是相对复杂、灵活、隐蔽、激进的盈余管理操纵方式,应计盈余管理是相对简单、固定、裸露、传统的盈余管理操纵方式。第四部分在结合管理者背景特征反映的行为倾向以及两种盈余管理相对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推导出四个研究假设,即管理者的四个具体背景特征对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相关关系。第四章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在变量设计方面,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模型(Roychowdhury2006)与修正的Jones模型分别计量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由于出自不同模型计量,两种盈余管理程度无法直接截面比较,本文采用了盈余管理程度评分法,使两者直接量化对比。具体来说,对于进行盈余管理操纵的可疑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年度行业的系统性特殊差异,分年度分行业按真实(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排序,程度最高者评100分,最低者评0分,其余排名中间的公司分值平均递进,形成真实(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分值。在此评分结果上,本文建立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关系指标,即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分值对两种盈余管理程度总和分值的比率,综合两种方式利于选择比较。在模型建立方面,本文构建了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关系指标三个多元回归模型。在样本选择方面,说明了数据来源以及本文研究对象(即进行盈余管理操纵的可疑上市公司)的样本选取方法,可疑上市公司样本包括真实(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大于所在年度与行业样本中位数的公司、微利公司以及当期进行股权再融资(增发或者配股)的公司。第五章实证分析,分为三个部分。在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后,本文分两个阶段进行实证检验:第一阶段,管理者背景特征分别与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回归检验;第二阶段,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关系指标进行回归,目的是对管理者背景特征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相关关系作进一步验证。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以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分值、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关系指标三个方案对样本按分值进行高中低分组,进行稳健性检验,使实证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第六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分为三个部分。经过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管理者平均年龄与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同时显著负相关,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中,平均年龄越低,管理者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管理者平均性别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中,男性管理者比例越大,管理者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管理者平均任期与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同时显著负相关,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中,平均任期越短,管理者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管理者平均学历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中,平均学历越高,管理者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于管理者团队建设的政策建议,一是在组建管理者团队时,高级管理人员的背景特质需符合公司的战略发展,从而做出符合公司愿景、使命的或激进或保守的决策;二是管理者团队面对不定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才能更好的为公司长远发展服务。对于规范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一是会计准则中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监管的漏洞与应计盈余管理监管的不足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二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基于合约委托的权责利关系,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同时利益相关者需要达成共识,共同抵制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过度操纵,提高对管理者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效力。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后续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有以下方面:(1)通过分年度行业对盈余管理程度排序评分,建立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的选择关系指标,使由于不同模型计量而不能直接截面比较的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综合联系,进行直接量化对比。(2)通过分类梳理、对比总结两种盈余管理的特点,丰富了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相关对比文献。考虑决策者自身的背景特征对决策制定的影响,拓展了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权衡因素,为更多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综合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