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在大陆享有极高声誉的香港作家李碧华,其每一部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李碧华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长篇小说和电影创作成果颇丰,引起了大陆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李碧华小说的研究是不全面的,主要是没有将其小说剧本化,善用故事新编和设置“大中国”为背景的特点与当时香港的社会语境和香港文化结合起来。因此,笔者以越界为突破口来对其小说进行整体研究。文章首先将越界定义为一种扎根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方法,并阐明越界和香港文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碧华小说形式和内容的越界。在小说形式上,李碧华创作的是一种兼顾文学与电影的剧本化小说,这种体裁越界与香港占主导的商业文化语境和作家的创作理念密不可分。其剧本化小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镜头化语言,强调电影视觉化特征的“色彩叙事”以及极富跳跃性的蒙太奇叙事手法。此外,小说剧本化的越界书写对当代如何处理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次在小说内容上,李碧华的越界思想也十分明显。她沿袭故事新编的创作手法,通过古人和今人的人物设置构成对比的镜面关系,表现古今爱情观的不同,并在古今的时间越界中引出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香港回归带来的身份焦虑跃然纸上,李碧华通过岛与大陆的空间越界来探讨香港身份认同问题。其长篇小说较多涉及大陆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但落脚点又都是香港,目的是借香港与大陆的地理越界来表现香港认同问题复杂性并得出香港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双重认同,香港身份具有混杂性特点的结论。最后在分析了李碧华小说在形式与内容越界的基础上总结其越界书写的价值指向和美学特征。越界书写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创新和反叛的美学风格,并与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内涵相契合。后现代主义文化环境为越界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得出李碧华越界书写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回望中,表现人类在后工业社会中的漂浮感和孤独感;在认同与反思之间的追问中,表现出小说所具有的反思性和边缘化特点;在雅与俗之间的游走中,体现出小说雅俗不分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