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路线一般为:预处理+生物工艺+深度处理(多为超滤+反渗透膜分离工艺),生物工艺作为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主体工艺,能有效的去除渗滤液中的大部分可生化有机物和氨氮,对总氮的去除有一定的帮助但往往去除率不高。降低生物工艺的出水总氮,能减轻后续深度处理工艺的处理压力,降低后续的处理成本,因此,结合渗滤液的水质特点,在短程硝化反硝化、内源反硝化等理论基础上,开发高效的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工艺势在必行。本实验以AOA-SBR模式在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研究的成功为思路,在空间上创造三个区域(厌氧区-好氧区-缺氧区),通过推流的方式,使垃圾渗滤液依次通过A-O-A三个区域,最后进入二沉池泥水分离,二沉池污泥回流至厌氧区,在这种模式下,本实验以两种不同路径对活性污泥驯化,分别为低进水浓度、高进水流速一组和高进水浓度、低进水流速一组,两组氨氮容积负荷保持相同,考察了其对垃圾渗滤液COD、氨氮、总氮去除效果和MLSS等指标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回流比、碳氮比和温度对整体去除效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进水氨氮浓度为1200mg/L,COD负荷为6000mg/L的情况下,两组试验参数控制在水力停留时间为6.2天、回流比为100%、溶解氧为2-4mg/L、温度在25±1摄氏度、碳氮比为5,最终出水总氮低于25mg/L,主要为亚硝态氮,总氮去除率约为98.5%,实现了垃圾渗滤液的深度脱氮,出水COD在640-700mg/L之间,由于渗滤液采用原液,其中含有部分不利于生化的难降解有机物,因此COD去除率在89.3%左右。当氨氮浓度达到700mg/L时,出现了部分短程硝化反应,逐步提升至1200mg/L后,好氧区产物主要为亚硝态氮,硝态氮浓度低于1mg/L。两组试验污泥浓度均达到10000mg/L,SVI在92左右。(2)采用高进水浓度低进水流速组驯化完成用时84d,采用低进水浓度高进水流速组驯化完成用时111d,从驯化时间来看,采用高进水浓度低进水流速的进水模式驯化周期更短,从MLSS增长速度来看,采用高进水浓度低进水流速组在同等氨氮负荷下,MLSS增长速度更快,驯化30d,MLSS增长至4952mg/L,另一组仅为3268mg/L,从系统抗冲击能力方面来看,采用高进水浓度低流速组在驯化期间,总氮去除率波动为88.2%-99.3%,另一组为82.7%-98.6%,以上说明采用高进水浓度低流速的方式驯化AOA系统更具优势,能加快MLSS增长、缩短驯化周期时长和水质变化中波动更小。(3)实验对比了不同参数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的脱氮效能,其中包括不同碳氮比、温度和回流比对AOA系统的影响。系统碳氮比控制在5:1时,能够实现稳定的深度脱氮,碳氮比不足时系统是无法实现氮素的深度去除,过高的碳氮比对系统的影响更复杂,不仅导致曝气时间延长,脱氮效率变低,还导致异养菌过度增殖、污泥膨胀和污泥增量,需要额外排泥,长期高碳氮比运行会使系统崩溃。系统水温较低会影响系统的脱氮效率,尤其对反硝化的影响更明显,常温和高温状态下系统的脱氮效率基本一致,所以系统在运行时保持25℃以上就可以保证较高的脱氮效率。系统回流比控制在100%时,脱氮效率最高,提升回流比不能提高系统的脱氮效率,但提升回流比能减少沉淀池中污泥上浮的现象,考虑到经济方面,无需刻意提高系统的系统回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