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外源性VEGF对兔退变椎间盘中PG含量的影响,探讨外源性VEGF治疗退变椎间盘的可行性。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两组(试验组及对照组),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建立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2月后,行MRI检查并根据改良Thompson分级法对椎间盘退变的程度进行评价并分级,统计各退变程度的椎间盘个数。向试验组各椎间盘内注入含VEGF的BSA溶液20μl,对照组各椎间盘仅注入20μl BSA溶液。4周后,处死试验动物并取出椎间盘,采用ELISA法测定椎间盘中VEGF及PG的含量。结果:对照组中1只试验动物于建立退变椎间盘模型术后第2天死亡,其余试验动物恢复良好。(1)MRI检查结果:椎间盘退变模型建立2月后试验动物的L2/3、L3/4、L4/5及L5/6椎间盘的T2信号强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证明造模成功。对照组和试验组退变程度为Ⅰ级、Ⅱ级、Ⅲ级及Ⅳ级椎间盘的个数分别为13、23、17、7和14、25、15、10,经卡方检验,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86,P>0.05)。(2)VEGF检测结果:对照组中,退变程度为Ⅰ级、Ⅱ级、Ⅲ级及Ⅳ级椎间盘中VEGF的量分别为122.29±42.80ng/L、124.51±31.68ng/L、128.59±27.65ng/L、48.77±28.20ng/L,经方差分析,退变程度为Ⅰ、Ⅱ、Ⅲ级的椎间盘中VEGF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退变程度为Ⅳ级的椎间盘与其他退变程度的椎间盘中VEGF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退变程度为Ⅳ级的椎间盘中VEGF含量较其他低。试验组退变程度为Ⅰ级、Ⅱ级、Ⅲ级及Ⅳ级椎间盘中VEGF的量分别为154.87±30.56ng/L、148.86±24.67ng/L、163.46±26.71ng/L、55.15±20.04ng/L。其中,经过多重比较,不同退变程度的椎间盘中VEGF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退变程度为Ⅳ级的椎间盘与其他退变程度的椎间盘VEGF含量有统计学差异,Ⅳ级低于其他三级(P=0.000,P<0.05)。(3)PG检测结果:对照组中,退变程度为Ⅰ级、Ⅱ级、Ⅲ级及Ⅳ级椎间盘中PG的统计量分别为136.44±28.40ng/L、87.57±18.62ng/L、64.33±21.88ng/L、21.96±9.63ng/L。经方差分析,PG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可以认为不同退变程度的椎间盘PG含量不同,随着退变程度的加重,椎间盘中PG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试验组退变程度为Ⅰ级、Ⅱ级、Ⅲ级及Ⅳ级椎间盘中PG的统计量分别为154.48±16.95ng/L、99.36±13.77ng/L、60.71±12.53ng/L、19.52±7.69ng/L。经方差分析,PG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可以认为不同退变程度的椎间盘PG含量不同,随着退变程度的加重,椎间盘中PG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4)两组相同退变程度的椎间盘中VEGF及PG比较结果:退变程度为Ⅰ级的椎间盘中,两组VEGF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31,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VEGF含量高;两组PG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23,P<0.05),试验组PG含量较对照组高。退变程度为Ⅱ级的椎间盘中,两组VEGF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5,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VEGF含量高;同时,两组PG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6,P<0.05),试验组PG含量较对照组高。在退变程度为Ⅲ级的对照组及试验组椎间盘中VEGF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VEGF含量高;两组PG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577,P>0.05)。在退变程度为Ⅳ级的对照组及试验组椎间盘中VEGF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592,P>0.05);两组椎间盘中PG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570,P>0.05)。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好,MRI T2信号的强度可明确、直观的反映椎间盘髓核退变的程度。根据改良Thompson分级法,当椎间盘退变程度为Ⅰ级及Ⅱ级时,外源性的VEGF可以促使椎间盘中PG的增多;当椎间盘退变程度达到Ⅳ级时,退变椎间盘中VEGF含量与PG含量出现明显降低,提示此时椎间盘已严重纤维化,纤维环中的血管可能有缺血、萎缩甚至闭锁。因此,在椎间盘退变初期,及时予以外源性的VEGF以增加椎间盘中VEGF的浓度,可以促使PG的增多,可能达到延缓甚至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