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从晚清新政改革开始建立。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经过奠基期和初步发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那么,这以后中国教育具体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笔者想通过家乡山东省19281937年中等教育的考察,展示中国现代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山东有着悠久文化和教育传统,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清末民初“废科举、兴新学”运动的兴起,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在山东率先办起了官立的新式学堂,山东也成了清末教育改革的首倡之省。1901年山东大学堂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开始形成,起步在全国较早,为山东新式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东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后,教育体制、教育方针经过进一步改革,教育事业得以获得进一步发展。但军阀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混战、摧残民生,山东的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经费常被侵吞挪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山东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1928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泰安成立,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山东统治的开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东论陷前后近十年时间里,山东社会逐渐走向稳定,这为山东中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国民政府山东省教育厅通过一系列教育法令、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山东教育在此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这是山东教育史上精彩的一页。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教育内容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变化和教育部门、机构的设置上,还表现在教育经费的增加上。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虽还比不上军费、政费的支出,但却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曾达到10%左右的水平,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方法,简明介绍了本课题的论文基本结构。第一章:“1928—1937年的山东中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着重介绍这段时期内山东发展中等教育的政策、措施。正是基于这些方针、政策,才使得山东中等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中等教育的规模、数量、质量都取得了显著提高。第二章:“中等教育的改革与调整”,简要探讨了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管理体系及中等教育布局的调整情形。合理的结构和布局为这一时期山东中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三章:“1928—1937年中等教育的发展”,本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包括普通中学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与私立教育在内的广义的中等教育。通过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图表与统计表相结合的方法,本章深入分析民国时期山东中等教育发展概况。这些教育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对该时期山东中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四章:“山东中等教育经费探讨”,本章主要对教育经费的来源和使用作了详细的叙述。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寡,反映了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抗战前十年山东的教育经费一直比较稳定,管理也比较规范,逐渐形成了教育经费的筹措、管理及分配体制。从而使山东中等教育的发展有了稳定的经济后盾。第五章:“山东中等教育的学制、课程及师资概况”,对该时期山东中等教育进行横向剖析,从而再现了民国政府统治时期山东中等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是民国时期中等教育的分水岭,最后教育部门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师资状况历来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办学者的注重,山东省更是对中等学校教师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检定。中等学校教师的待遇也显著提高。这一时期,山东中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本文主要就中等学校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该十年山东中等教育发展进行反思,通过总结山东中等教育的特点、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揭示在当时环境下,山东教育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以期为今天的教育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