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经历了一个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再到加快步伐“走出去”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和海外经济利益的扩展仍然是大趋势。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势必会在国际上收到诸多政治阻力。加之近年来,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局部地区主权摩擦冲突加剧,我国海外投资利益不断受到冲击,蒙受巨大损失。特别是作为东道国的部分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剧烈,经济波动频繁,对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利益造成极大损害。本文介绍并分析了2014越南暴力侵害中企投资权益案。该案例中,事件的起因在于越南对我国南海主权以及石油资源的觊觎,不断挑起事端,煽动其国内民众的反华情绪。在与我国981钻井平台处发生海上摩擦之后,越南方面一手策划了打砸抢烧中国企业事件。随后本文从“资源争端”、“美国介入”、“中国崛起”等三个角度分析了事件的背景与深层原因,并跟踪了事件后续进展,调查了中越两国政府分别的应对措施以及受害企业的维权进度。本案的性质属于国际投资争议,而应对国际投资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争议发生前的预防和事后的救济。针对此次事件,受害企业所寻求到的民间救济十分有限,加之部分企业对于投资风险的应对措施不足,也加大了事后维权的难度;作为投资母国的中国政府态度强硬,通过外交保护手段对越南政府施压,在一定程度上为受损企业提供了保护;东道国越南态度暧昧,自始至终没有对中国受损企业提供完全的、充分的赔偿。本次事件起因于国家间的利益纠纷,后来演变为政治事件,最终造成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害。因此,如何利用法律手段规避与解决因东道国政治风险而造成的企业经济利益损害,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应对海外投资争议的主要方式可分为事前救济和事后救济两方面。事前救济重在预防,通过购买投资保险、调研、分析东道国国内形势,并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争议做出预防。事后救济则倚重于国家间所签署的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中的救济规则,以及国际组织主导的海外投资救济。本次事件发生之后也暴露出中越双边投资协定及CAFTA投资保护机制中的一些不完善之处,鉴于我国企业在越南投资的深度与广度都在不断加大,对于中-越BIT的修改工作在未来值得提上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