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成人输尿管和回肠壁内神经分布模式及规律,为回肠代替输尿管的选材匹配提供服务,用神经解剖的观点阐述回肠代输尿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局部解剖教学完成、应用解剖研究取材后较完整的中国成人(60±8.5)岁尸体6俱,仔细切取输尿管和远段回肠;收集临床各种无功能肾脏手术切除过程中获得的新鲜输尿管,右半结肠近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的部分回肠段;借助5倍放大镜,仔细解剖,修剪、切除部分脂肪,用10%甲醛溶液继续固定1月。取3条输尿管和3段回肠作HE染色、免疫组化,其余均采用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整体染色,于X线阅片灯下观察输尿管和回肠壁内神经分支、分布、走形、记录并照相;根据神经走向,仔细切取包含神经的部分组织块约1.0×1.0cm大小,于载玻片上直接压片,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结构并照相。根据观察结果、照相资料,分析、总结两者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规律及形态学特征,寻找其异同和肠代输尿管的神经解剖学依据。结果:大体解剖很难辨认输尿管的神经来源,可见回肠系膜内一些纤细的白色神经支进入肠壁。HE观察见输尿管有外膜、肌层及粘膜层,外膜未见细胞结构,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通过;肌层分内纵、外环两层,下段分内纵、中环、外纵三层;粘膜层管腔横断面呈星状,上皮约有4~5层细胞;管壁见散在神经纤维。回肠分粘膜、粘膜下、肌肉及浆膜四层,粘膜层见环形皱襞,肌肉层分为内环、外纵两层;肌间见较多呈网状分布的神经纤维。Sihler’s染色后,见输尿管和回肠呈透明胶冻状,壁内神经支呈深蓝色,浆膜面更为清晰。输尿管外膜层内的神经与血管伴行,近似垂直进入管壁,逐渐向肌层延伸并沿纵轴分布;整体见管壁上、中段神经稀少,分支逐渐变细,相邻分支间交叉较少;输尿管下段神经较为密集,见经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成簇状进入输尿管下段向近端延伸的粗大神经支,分布密集,向上逐渐分出初级及次级神经支,相邻神经间有分支交错及伴行,每根神经的分支不在一个平面上固定,可观察视野内未发现神经节。回肠外形完整,浆膜层神经分支呈现深蓝色,与动脉伴行,并向肠壁分出初级及次级神经支,部分直接跨越血管网分布至肠系膜侧壁,到达肠壁的壁内神经环形、垂直分布于肠管壁,呈树枝状。相邻的神经分支相互交叉,每根神经束的分支不在一个平面上固定,可观察视野范围内未见明确神经节。Sihler’s染色透明的输尿管、回肠切取组织压片:见两者神经纤维均由外向内至粘膜层分布,输尿管壁内沿纵轴走向,肠壁呈近似垂直向对系膜侧走向,呈网状分布,分支逐渐变细,神经纤维间明显交叉,均未见明确神经节样结构。免疫组化见输尿管肌内神经纤维呈束状、纵行分布,交叉较少;回肠壁内肌间有神经纤维网格状分布,肌间见有大量的神经节结构。结论:成人输尿管和回肠均为肌性空腔脏器,壁内神经分支、分布各具特色,并与其功能相适应,壁外神经均伴随其支配动脉走行,壁内由外向内至粘膜层走行,分支逐渐变细,未见明确神经节。除粘膜下层外管壁结构类似,主要由环肌与纵行平滑肌提供动力,均受内脏神经支配,器官壁外神经走向沿其动脉伴行,壁内神经有类似节段性分布规律,此可能是临床上回肠代输尿管术后,回肠输尿管能类似原输尿管蠕动节律性排尿的神经解剖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