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是指原发于胃而起源与胃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胃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之一,大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3%-4%;在过去二十年间,有大量研究表明消化系统淋巴瘤在亚洲、北美、欧洲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由于缺乏典型的症状和内镜下表现,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有很大一部分病人都是在偶然情况下发现该病,导致最佳诊治时机的延误,若能早期诊断该病对于患者后期治疗的选择及预后都有决定性因素;因此,进一步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及患者生存率有很大意义。研究目的: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方法:1、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0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符合PGL临床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42例;2、制定表格,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主要症状、内镜检查结果及病理学报告、生化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采用构成比统计分析PGL的各项指标的构成以及归纳其临床特点;3、分别统计所有患者各项可能影响预后的指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预后分析,其中仅显示显著性的参数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得出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PG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1、男性为22例(52.3%)女性为20例(47.7%)男女性别比1.1:1。发病年龄<60岁的有25例,其中年纪最小的为19岁,发病年龄>60岁的有17例,其中年纪最大的为77岁,发病中位年龄为56(19-77)岁;所有病人中HP阳性的有20例(47.6%),HP阴性的有11例(26.2%),未行HP感染检查的有11例(26.2%);2、首发症状:腹部疼痛的有32例(76%),多为上腹部疼痛(93%),有1例表现为胸骨后疼痛(2%),其中腹胀的有14例(33.3%),反酸嗳气5例(11.9%),体重减轻9例(21.4%),呕吐4例(9.5%),腹部包块2例(4.7%),便血5例(11.9%)呕血1例(2%),吞咽梗阻感1例(2%);3、42例患者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均确诊为非霍奇金式淋巴瘤,B细胞型40例,T细胞型2例;病理组织按照WHO国际工作分类分为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及高度恶性,低度恶性有12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有11例(26.2%)这其中MALT伴浆细胞分化1例,MALT向弥漫大B转化1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1例(2.4%);中度恶性有2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7例(64.2%),套细胞淋巴瘤1例(2.4%);高度恶性2例,均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4.8%)。4、42例患者均接受了胃镜检查,其中内镜下活检阳性11例(准确率27%),误诊病例中诊断为胃癌12例(38.7%),胃溃疡10例(32.2%),胃炎9例(29%),误诊为胃炎的病例中诊断胃炎伴有不典型增生2例,伴有肠上皮化生1例;在胃镜下病变部位累及胃体28例(66.6%),胃窦17例(40.4),胃底10例(23.8%),贲门2例(4.7%),累及幽门的仅1例(2.3%);单一部位受累的为22例(52.3%),两个部位受累的为17例(40.4%),大于或等于三个以上部位的为3例(7.3%),其中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球部1例。内镜下病变表现为溃疡型的占25例(59.5%),其中10例(40%)表现单一部位溃疡,8例(32%)为巨大溃疡,7例(28%)为多发溃疡;弥漫浸润型10例(23.8%),结节肿块型7例(16.7%),其中有1例表现为息肉样病变。5、所有纳入患者均完善了颈部、胸部和全腹部CT平扫,根据Ann Arbor分期处于I期患者达18例(42.8%),其中11例为弥漫大B淋巴瘤,6例胃MALT淋巴瘤,1例细胞浆细胞淋巴瘤;II期患者10例(23.8%),其中7例弥漫大B淋巴瘤,2例胃MALT淋巴瘤,1例胃MALT伴弥漫大B转化;III期患者10例(23.8%),其中6例弥漫大B淋巴瘤,2例外周T细胞瘤,1例套细胞瘤,仅有1例胃MALT淋巴瘤;IV期4例(9.6%),4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瘤;6、在42例PGL患者中单纯选择化疗的有22例(52.3%),其中单独使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地塞米松)的为8例(36.3%),联合CD20利妥昔单抗的5例(22.7%),联合其他化疗方案或者使用其他二线方案的患者共有9例(41%);化疗联合抗HP治疗的患者共有7例(16.7%),化疗联合放疗的为6例(14.3%),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例数在四个肿瘤分期由低到高分别为14例,7例,10例,4例;患者中共有6个(14.3%)病人接受手术,术后均接受了巩固化疗,所有手术病人中处于I期的有4例,处于II期的有2例,2例II期患者均为仅仅侵犯胃周淋巴结区,这6例患者中有2例胃出血,1例胃穿孔;所有患者中仅有1例因经济因素放弃治疗影响PGL的预后因素分析所有42例患者中有11例死亡,31例存活,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76%,69%。单因素分析中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IPI评分、年龄、LDH、Ann Arbor分期、B症状;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血清LDH、Ann Arbor分期、年龄、B症状、IPI分层等参数模型进一步放入COX中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分期及IPI评分是影响PG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GL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原发于胃粘膜下层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男女发病比为1.1: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上腹部疼痛、腹胀为主要表现,其次为反酸嗳气、呕吐、腹部包块等,低热、消瘦等B症状较少见,可以合并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电子胃镜是目前主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但单独内镜下活检阳性率低,容易误诊为胃腺癌或者溃疡性病变;病变最容易累及胃体、胃窦,以溃疡型病变最为多见,单一部位受累比多部位受累更常见。PGL大多数病理类型为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和胃MALT淋巴瘤是主要的病理类型,目前临床上习惯用Ann Arbor分期来进行PGL分期,发现近年来大多数患者可确诊于早期,恶性程度高的淋巴瘤较之恶性程度低的更容易在晚期才被确诊。近几年来临床上更倾向选择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手术则更多应用于早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或者处理急性并发症的手段。影响PGL的预后因素有很多,本次研究得出肿瘤分期及IPI评分是影响PG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