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热式内构件固定床/移动床煤热解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c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解是利用长焰煤、褐煤等低阶煤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我国尤其重要,因为其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5%以上,但是国内外仍没有同时技术和经济可行的成功产业化低阶煤热解技术,是当前煤转化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通过在外热式煤热解固定床/移动床中加装内构件,以提高对煤颗粒的传热效率、调控热解反应,有效提高了焦油和热解气的产率和品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外热式内构件固定床/移动床煤热解技术。在该工艺的设计放大过程中,需要对热解反应器中的流动、传热和热解反应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本课题通过开展外热式固定床煤热解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研究,旨在探索煤热解反应机理、深入了解反应器内的传热、流动、反应特征,认识内构件对煤热解反应的调控机制,以期为该工艺的放大、优化和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煤热解机理研究。基于Shinn次烟煤分子结构模型,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进行了煤分子的热解模拟。首先考察了温度、升温速率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发现随热解温度升高,热解程度加深,高温下焦油二次反应显著,呈现出焦油产率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升至相同的终温,升温速率低时高温下焦油二次反应明显,升温速率高时热解尚不完全,使得随升温速率的增大,焦油产率先增大后减小。通过将煤的升温热解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断键规律,探索了各类产物的生成路径,总结出煤热解机理模型:煤初始热解阶段,煤大分子结构中的-C-O-等桥键、杂原子官能团断裂生成CO2、H2O、CH4等小分子气体以及重质焦油。快速热解阶段,预热解后的煤分子片段中大量的芳香侧链及环烃断裂生成大量焦油、热解气,在该阶段焦油产率最大。第三阶段为焦油二次反应阶段,焦油优先发生裂解,生成热解气和更轻质焦油。温度更高时,芳香环结构发生交联缩合反应生成半焦。各热解产物的生成量及生成顺序则由生成该产物对应的官能团的数量及键能决定。(2)传热模型的评价和选择。系统分析了适用于密相颗粒填充床的各种导热、辐射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值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不同模型在颗粒粒径、温度、发射率及床层空隙率等变化时的预测能力,选择出预测性更好,适用性更广的导热、辐射传热模型:Zehner-Bauer-Schlunder(ZBS)有效导热系数模型和Breitbach-Barthels(B-B)有效辐射导热系数模型。并且通过耦合入传热模型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和本文进行的石英砂传热实验的温度数据的对比,验证了传热模型的准确性。(3)煤热解固定床反应器的CFD模拟研究。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框架,耦合入传热模型、水分蒸发-冷凝模型、煤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初步的煤热解固定床反应器CFD模型。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模拟结果表明,加热壁面附近蒸发的水蒸气在反应器内部床层的冷凝,导致床层中心的恒温平台出现,推迟了热解过程;煤层的升温速率越大,挥发分的释放强度越大;由于水分的蒸发以及挥发分的释放,床层空隙率逐渐增大,而床层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床层空隙率分布的不均匀,使得生成的挥发分倾向于穿过高温壁面,这将导致热解焦油产率的降低。表现出煤热解床层中温度-反应-流动间的耦合影响。(4)内构件调控机制的研究。基于煤热解固定床反应器的CFD模型,同时考虑煤热解反应和焦油的二次裂解反应,对内构件的影响机制进行考察。模拟结果表明,中心集气管通过加强气体对流传热增强了床层的径向传热,传热板通过提高床层内的辐射传热增强了床层内的传热;相比集气管,传热板强化传热的效果更显著。提高升温速率更有利于焦油的生成,因此,在973 K较低的加热炉温时,由于焦油的二次裂解反应较弱,传热板的加入更有效地提高焦油的产率。而在1173 K较高的炉温时,焦油的二次裂解反应剧烈,传热板的加入虽然显著提高升温速率,但由于挥发分产物由床层“低温区”向壁面及传热板附近的“高温区”流动时焦油发生裂解,焦油产率变低;而当反应器中央加入集气管时,热解挥发分的流动路径发生改变,由“高温区”向“低温区”流动,极大地避免了焦油的高温裂解,显著提高了焦油产率。集合了传热板和集气管的反应器,既通过升温速率的显著升高增加了初焦油的产率,又通过挥发分流动路径的调控,降低了焦油的二次裂解,使得最终焦油产率变高。(5)中试规模内构件移动床煤热解反应器模拟优化研究。通过CFD模拟,对内构件移动床反应器内的温度场、反应场、气体流场及产物分布等细节进行了分析。考察了颗粒粒径、炉温、煤质量流率等操作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发现适当增大小颗粒碎煤的颗粒粒径、提高加热炉温、降低煤质量流率更有利于移动床内的传热,增加焦油的产率。考察内构件的设置影响的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移动床,内构件(同时加入传热板和集气通道)移动床的传热增强、床高降低、焦油产率显著增加,进一步验证了内构件的技术优势。而对于内构件移动床内传热板的数量及宽度,需要合理设计,传热板数量过多或宽度过大时,可能会导致焦油产率降低。
其他文献
TQM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同时考虑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和服务,使企业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整个有效体系,把质
以钛酸正丁酯为前驱体,乙醇为溶剂,盐酸为催化剂在20℃制备具有光催化活性的TiO2溶胶。在40W,波长253.7nm紫外光灯照条件下,研究了活性橙K-GN染料溶液被TiO2溶胶光催化降解的可能
对N03-的还原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铜和过氧化氢可以对其还原,其中用过氧化氢作还原剂生成产物是水,对环境友好无污染。硝酸根离子的浓度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实验表明该
在大港减压渣油超临界萃取物(DVR SFEF)的GC/MS分析检测中,除了第1级超临界萃取分F1以外,其他级分检出的物种和数量均较少。通过沸石分子筛HM对DVR SFEF1~17催化加氢,探索催化
以硫酸钛和过氧化钠为原料,合成了过氧钛酸复合物作为前躯体,进而通过水热法制备出单斜结构二氧化钛TiO2(B),采用XRD、TEM、FTIR和BET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B)
目的探讨神经病学护理过程中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选取近几年的脑卒中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临床治疗和常规护理
以30%H2O2为氧源,NaHSO4·H2O、KHSO4为酸性配体,磷钨酸为催化剂催化氧化环己酮合成了己二酸。考察了催化剂用量、H2O2用量、酸性配体用量、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性等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传统阑尾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05例阑尾炎患者分为2组,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组53例,传统阑尾切除术组52例;对105例患者的术后切口疼痛程度、
通过超声波提取法,分别以蒸馏水、70%乙醇为溶剂,提取马齿苋中多糖和总黄酮。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苯酚、浓硫酸为显色剂,在480 nm处测定多糖含量;以NaNO2-Al(NO3)3-NaOH
基于慢冻法和快冻法试验均无法准确表征多孔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多孔混凝土特点的测定抗冻性能的试验方法——单面冻融循环试验。此法考虑了多孔混凝土在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