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Corda)真菌是一类全球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菌,其许多种类可侵染植物引起病害,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重庆常见植物病炭疽病菌的主要类群、多样性及其致病差异,从14个区县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病害标本,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单孢菌株;并结合形态学与多基因系统学(ITS,TUB2,GAPDH)对单孢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研究结果如下:本研究共采集来自五加科、木犀科、豆科、旋花科等27科42种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植物病害标本100余份。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获得295个单孢菌株,其中五加科40个菌株,木犀科29个,豆科22个,旋花科18个。基于寄主种类、地理来源、培养性状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以116个单孢菌株作为代表菌株,结合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学分析表明,116个代表菌株分属于7个类群和1个独立的种,共11个分类单元,分别是C.gloeosporioides、C.alienum、C.siamense、C.fructicola、C.fioriniae、C.liriopes、C.truncatum、C.karstii、C.cliviicola、C.matake和C.magnum complex的一个未知种。其中C.gloeosporioides、C.fructicola、C.karstii和C.siamense的分离频率依次为:22.61%,20.87%,19.13%和17.39%;C.fioriniae和C.cliviicola的分离频率均为4.35%,其余种类的分离频率为1.74%。116个代表菌株的寄主多样性分析发现,旋花科(Convolvulaceae)寄主植物上炭疽菌多样性较为丰富,13个菌株分属于5个分类单元,Shannon指数为1.50;其次为豆科(Leguminosae)7个菌株分属于4个分类单元,Shannon指数为1.35;山茶科(Theaceae)8个菌株分属于4个分类单元,Shannon指数为1.33;木犀科(Oleaceae)5个菌株分属于4个分类单元,Shannon指数为1.32。从炭疽菌种类的多样性分析发现,C.fructicola的寄主范围最广,来自于13个科的植物;其次为C.karstii,包含12个科的植物;C.gloeosporioides,来自11个科的植物;C.siamense,来自10个科的植物;而C.alienum、C.liriopes、C.truncatum、C.matake和C.magnum complex的未知种均来自于1个科的植物。表明在炭疽菌属内有少部分种存在较强的寄主选择性,而大多数种类没有显著的寄主选择性。致病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可以划分为较强、中等、较弱3个不同等级。菌株接种后发病时间快慢表现出一定差异,苹果、番茄、朝天椒上发病较快;而青椒上发病较慢。菌株接种后发病症状表现出一定差别,有些表现为软腐、干腐,而有些则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分生孢子堆或黑色的子实体。菌株的致病力强弱在不同的寄主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在青椒上菌株的致病力较弱,朝天椒上菌株致病力表现为较强、中等、较弱,苹果和番茄上菌株致病力表现为中等、较弱。不同菌株对同一供试寄主或同一菌株对不同供试寄主的致病力强弱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致病力强弱与原寄主或地理来源并没有表现出直接相关性。本论文研究结果对我国重庆常见植物炭疽菌属的主要类群、种类分布、多样性、系统发育关系和致病差异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为重庆植物炭疽病菌的深入研究和该类病害的防控提供实验材料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