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战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阶级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仍旧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二是工人阶级内部的构成日益分层化且呈现出相对贫困化的趋势;三是近90%以上的日本国民在阶层归属意识方面定位为“中流”,中产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四是包括农民、青年人、妇女、老年人以及外国劳工等在内的其他社会阶层呈现出日益边缘化的新特征等等,这些新变化无疑给日共在政治上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日共原有的一些理论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但是日共又没有及时地找到一系列可替代的新理论,致使日共不仅在阶级基础、社会基础方面逐渐萎缩,而且在政治选举中的表现也令人感到差强人意。面对这种情况,日共必须适时地、灵活地在理论、实践层面上作出一系列新的调整来代替那些旧的理论和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日共在党的建设方面作出一系列的调整,诸如:将党的性质的定位逐渐从“工人阶级政党”转向“群众性政党”,在党的组织原则方面更为强调“发扬民主”,在党的斗争策略、方式上强调“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民主改革”,在党的意识形态方面奉行“无国家哲学”论,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进一步地壮大党的队伍等等,这些新政策的及时出台确实在近年来的日本大选中为日共赢得了更多选民的支持。不容忽视的是,日共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因操之过急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日共在调整改革过程中潜藏着从传统共产党色彩向社会民主党色彩转变的危险。本文主要以阶级作为分析视角,通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以及定性分析方法等来全面地对二战以来日本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进行系统地阐述,进一步地厘清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与日共的理论政策的调整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日共从“工人阶级政党”转向“群众性政党”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次大胆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