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使用单纯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与使用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联合圈套器(ESD-S)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疗效及LST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结LST患者,记录并分析其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形态学分型、Pit pattern分型,组织学类型相互间关系;通过比较ESD与ESD-S两种不同术式的手术操作耗时,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复发率,对比疗效的差异。结果:(1)临床资料:(1).性别与年龄:共纳入LST患者82例,其中ESD组其中女性23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62±10.5岁。ESD-S组共有43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21例。平均年龄61.1±10.6岁。(2).病灶大小:ESD组大小范围为:1.2cm6.0cm。平均2.84±0.94cm。ESD-S组大小范围为:1.5cm7.0cm,平均2.91±1.09cm。病灶直径大小,与病理组织异型性无统计学差异(P=0.929)。(3).病灶部位:直肠41.4%,升结肠20.7%,横结肠13.8%,降结肠:11.5%,乙状结肠12.6%。(4).形态分型:87例LST病变以LST-G(74.7%)为主,其中LST-NG-PD(3.4%)少见,与其镜下特点不显著,容易忽视漏诊有关。(5).组织学类型:87例LST病变多为管状腺瘤(42.5%),组织异型性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2.5%)多见。组织学为绒毛腺瘤的病灶,有66.7%病灶为高级别内瘤变。对应的形态分型。LST-G和LST-NG的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腺管开口:总体来看以ⅢL(26/87)、Ⅳ型(42/87)较多,Ⅲs(8/87)与V型(6/87)较少。其中ⅢL型中管状腺瘤占61.5%,混合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在Ⅳ型占比较多。(7).癌变:本组LST癌变率为3.4%。其中在大体形态分型四个亚型中,假凹陷型的癌变率为:33%;癌变的病灶腺管开口都为V型,且对应的组织学为绒毛状腺瘤。(2)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形态分型、Pit pattern分型,组织分型分布均匀,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操作耗时:两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3.110,P=0.003)。再进一步划分,当病灶直径大小<3cm时,两组分别平均耗时:63.1±18.5,39.0±12.0(t<3cm=5.20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灶≥3cm,两组操作耗时无统计学差异(t≥3cm=1.629,P>0.05)。(2).两组在病灶直径<3cm时,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复发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病灶直径≥3cm时,完整切除率ESD组优于ESD-S组,P=0.035,而在整块切除率、出血率、穿孔率、复发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3).病灶所处的位置,对于选用ESD或者ESD-S治疗,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肠型肿瘤,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更好发于直肠,以LST-G多见,各亚型之间临床病理之间具有显著差异,LST-G以管状腺瘤为主,而LST-NG以混合腺瘤、绒毛腺瘤多见,尤其是假凹陷型,具有更高的恶变率及恶性度,且容易漏诊,值得临床重视和研究。内镜治疗LST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ESD尽管操作风险高、时间长,但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是治疗结直肠LST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直径较大的病变。对于<3cm的LST病变,ESD-S可取得与ESD相近的疗效,操作难度降低,耗时明显减少,可作为年轻内镜医师开展镜下治疗LST病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