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眼患者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OK镜)后角膜形态、角膜生物力学属性(corneal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分析角膜塑形术对青少年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的影响,探讨青少年采用夜戴型OK镜矫正近视后角膜形态与角膜生物力学属性变化的规律和因为。
对象和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学专科就诊的30例(30眼)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12.1±2.2)岁(年龄范围9~1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2.56±0.86)D(等效球镜度范围-1.00~-4.OOD)。均无眼部疾病和角膜接触镜配戴禁忌,未配戴过任何角膜接触镜。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进行双眼近视矫正,分别在戴镜前、戴镜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进行随访,用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ser,ORA)测量角膜粘滞性(cornealhysteresis,CH)、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Goldmann相关眼压(Goldmann-correl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g)和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分别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改进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形态、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为避免同一位病例的双眼间角膜生物力学属性具有相关性,只取右眼数据作统计分析,戴镜前后各时间的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30例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度数均有效降低,平均角膜曲率均变平坦(F=38.837,P=0.000),戴镜1周时近视度数和平均角膜曲率均下降最明显,1周之后变化趋于稳定。
2.角膜粘滞性CH值和角膜阻力因子CRF值从配戴角膜塑形镜第1天即开始降低,1周后开始恢复,3和6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戴镜前水平。戴镜后IOPg和IOPcc比戴镜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55,P=0.000;F=4.746,P=0.003),1周时达到最低值,1周以后变化趋于稳定。
3.中央角膜厚度在戴镜后1周时开始降低,1月、3月、6月时均比戴镜前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9;P<0.05)。
4.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F=0.733,P=0.571),戴镜6个月内未见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异常和黑区。
结论:
1.角膜塑形术能快速地使角膜变平坦而有效的降低近视度数,这些变化主要集中于戴镜1周时间内。
2.在1周内的角膜塑形主要变化期,角膜生物力学属性降低,但在1周之后的角膜塑形稳定期内,角膜生物力学属性会逐渐恢复到戴镜前水平并保持在该水平的一定范围内。
3.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并未破坏角膜的微观结构,戴镜第1周是角膜对角膜塑形镜片适应的过程,其间角膜的微观结构可能进行了暂时性调整。
4.从角膜生物力学角度看,角膜塑形术是有效而安全的矫治中低度近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