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在大多数时候,货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货币政策在我国是呈现非中性的。在这个前提下,研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路径,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才具有意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由中央银行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途径。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减少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必要途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划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虽然逐步重视对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作用,但非均衡的信贷配给现象仍然存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各类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均很高、利率的非市场化形成机制等,造成央行的货币政策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的传导受到限制。所以迄今为止,信贷渠道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导途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信贷传导途径仅应作为一种“辅助性”传导机制,仅靠信用途径难以挑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任。在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应着眼于促使信贷途径向均衡信贷配给转化。长远看来,应该重视利率、汇率传导途径。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对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拓宽货币政策作用渠道;第二,减少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封闭经济的讨论。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地不断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日益开放的设计环境,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其中大多是在总体讨论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时对此有所涉及,而鲜有文献对汇率传导途径做专门的研究。也许是因为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很大的增强,虽然还是受政府的影响较大,但就经济发展趋势而言,我们的汇率形成机制迟早是会越来越灵活,汇率是越来越浮动的。只要有这个趋势存在,我们就不能忽略汇率的作用。并且,只要我们汇率政策目的不是局限于固定汇率,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汇率调整来为我们的经济服务。本文在全面阐述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递归VAR模型、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我国1996年至2008年间的汇率传导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显著,而汇率对物价以及产出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然后对美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美的对比分析。美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国家:汇率自由浮动,利率市场化,资本自由流动等等。并且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国。因此研究美国可以给我国一些可贵的启示。文章的最后,分析了汇率传导途径的应用,其中包括对汇率传导途径的作用分析以及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二、本文的结构第二章阐述了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各环节的理论基础。首先,简单分析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中国的情况。因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研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前提条件。在做出货币政策在中国有效的结论后,开始研究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理论基础。其中,综合了多种学派的观点,详细研究了货币政策影响汇率,汇率影响物价水平以及产出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实证研究,只能是空中楼阁,即是再高的可决系数、拟合优度,其结论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中,在梳理一般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正和深化。第三章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仅从第二章的理论分析,只能说有一个定性的结果,比如能得出结论:有影响。若不能进行量化分析,则无从进行分析。因为仅从理论出发无法说清楚两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差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该部分采用的主要实证研究方法是: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递归VAR模型等。在研究每一环节时,根据其具体的理论基础来选择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从而更优地分析各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相互影响大小。具体而言,研究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过程采用的是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时,因为涉及的协助变量较多,因此采用的是递归VAR模型;在研究汇率对产出影响时,先构建了误差修正模型,然后根据第二章构建的理论模型,计算了我国汇率变动对产出的平均影响。最后的结论为,中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第二环节,即汇率对价格和产出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但是汇率对产出缺口却存在显著影响。也就是说,针对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来说,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是不畅通的。但是就目前讨论较多的通胀盯住制度而言,有学者提出以物价稳定和产出缺口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如果中国实施这样的通胀盯住制,就更应该关注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第四章,借助分析美国的情况,基于中美之间的对比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情况,以及进一步探讨第三章实证分析的结论。其中,对美国货币政策对其汇率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而对于第二环节,由于某些数据无法找到且相关研究甚多,因此未再做实证研究,而是直接引用相关学者的结论。本章分别对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三大环节进行了中美的对比分析。其中,在对比二者的汇率价格传递效应时,从中微观基础入手,就市场组织结构、产业水平、定价方式等方面探究了二者汇率传递效应不一致的原因。而在对比二者的汇率增长效应方面发现,由于两国的货币在国际范围内不同的影响力及地位,二者的汇率增长效应也有所不同。第五章,就前文分析的结论,以及探讨的原因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前文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结论。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我国的汇率传导途径畅通程度欠佳。在与美国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的汇率传导途径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为后文的政策建议给予了一定的启示。其次,从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方面阐述了汇率传导途径的作用,其中结合现实,从应对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两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将如何发挥作用。第三,从分析汇率传导途径对货币政策其他传导途径的补充和配合方面,探讨了汇率传导途径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改善汇率传导途径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确定,改善进出口商品市场结构及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等等。三、论文的贡献本文的写作是笔者对硕士学习期间学习和研究的总结和升华,反映了两年半理论研究的方向和感悟。论文的观点主要是对现有的观点的沿袭和扩展。并且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对阅读的书籍和材料进行归纳,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第一,梳理了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在货币汇率传导途径中引进了汇率价格传递效应,较之以前的基础上,除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汇率对货币政策另一目标——物价水平的影响。全面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第二,把汇率传递理论引入了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进行研究,从而开始重视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的微观基础。第三,运用了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发达国家美国的情况。由于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利率以及汇率的市场化、资本自由流动,因此对于我国汇率传导途径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性。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