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MRI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可行性研究目的:评价斜矢状位T1W (QIR-FSE)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重复性,确定颈动脉分叉角测量方法,判断该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颈动脉MRI扫描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及斑块组。分别使用2DTOF及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3月后重复测量。分别对两种序列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评价其重复性。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序列测量结果的差异,评价两种序列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差分析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四组不同点连线间所测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的差异,确定颈动脉分叉角测量点。结果:共有23例患者纳入研究,排除不符合标准病例后正常组及斑块组各有10例进行分析,两种序列两次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两种序列测量结果配对,无论是正常组还是斑块组,t检验显示两种序列测量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对于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两种序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四组不同点连线夹角,正常组及斑块组两侧颈动脉角度比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组数据间无差异。结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采用我们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方法,斜矢状位T1W(QIR-FSE)黑血序列与2DTOF都有很好的重复性,二者均能反应两侧颈动脉分叉角大小趋势,我们认为斜矢状位T1W (QIR-FSE)黑血序列可以用来测量颈动脉分叉角,而且采用前两圆心间连线夹角作为颈动脉分叉角,能够反映两侧颈动脉大小趋势。第二部分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相关性分析目的:通过分析同一个体两侧颈动脉管壁体积、管壁标准化指数及最大管壁厚度的差异,判断颈总动脉分叉角及颈内动脉角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的关系。材料及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颈动脉MRI检查患者。使用3.OT超导型MR扫描仪,对纳入病例行MRI多序列扫描,包括轴位3DTOF、T1W(QIR-FSE)、PDW、T2W及斜矢状位TIW(QIR-FSE)。于斜矢状位T1W(QIR-FSE)图像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角,轴位T1W(QIR-FSE)图像测量管腔面积,总血管面积及最大管壁厚度,计算管壁体积及管壁标准化指数。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两侧颈动脉管壁体积、管壁标准化指数及最大斑块厚度的差异,偏相关分析颈总动脉分叉角比及颈内动脉角比与管壁体积比及管壁标准化指数比的关系。随后将纳入病例以两侧角度差值均数为界分为差值大组及差值小组,分别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及偏相关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31例患者纳入,其中31例因图像质量较差、扫描层面不够及斜矢状位不能进行角度测量而排除。在剩余100例患者中,两例颈总动脉分叉角相同,4例颈内动脉角相同。Wilcoxon符合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无论对于颈总动脉分叉角还是颈内动脉角,管壁体积、管壁标准化指数及最大管壁厚度均以大角度组为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偏相关结果显示无论对于颈总动脉分叉角或是颈内动脉角,角度比与管壁容积比及管壁标准化指数比均无相关。以差值均数分组后,两组资料大角度侧指标与小角度侧指标亦无差异,颈总动脉分叉角比及颈内动脉角比与管壁体积比及管壁标准化指数比亦无相关性。结论:通过研究表明,颈动脉分叉角对斑块体积并无显著影响,两者无明确相关性,两侧角度比值的变化不会导致两侧斑块体积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