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务报告是通过企业财务信息反映企业营运状况的重要载体,是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人员做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今天的证券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发布。涉及的行业范围广泛,调整的科目众多,金额较大。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进行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行为频频发生,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牛皮癣”,逐步引起了市场参与者的关注。从理论上讲,前期会计差错更正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双刃剑”,怎样使用好这把“双刃剑”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更正已发布财务报告中的错误来补充披露或纠正漏报以及错报;但另一方面,纠错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利润操纵寻求个人利益的隐蔽手段。总之,上市公司进行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行为经济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近三年的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发布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50%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披露前后一两天或者同一天进行了更正,这被怀疑是管理者恶意利用会计差错更正准则来达到某些目的,频繁利用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准则进行财务报告重新表述的上市公司可能存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也可能为了进行盈余管理、或者存在财务造假,无论上市公司出于何种原因更正会计差错,都会影响财务报表的质量,也会影响相关投资者的利益。为了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良好发展,对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动因以及经济后果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运用规范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上市公司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动因和经济后果,首先,在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明相关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环境和相关监管制度,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内部动机是大股东的自利,外部诱因是外在的市场压力、进行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暴露风险低以及暴露处罚不够严厉等因素;其次,以医药行业典型代表企业*ST康美公司为例,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总结*ST康美公司恶意更正前期会计差错的经济后果:该企业由此造成股价下跌、经营风险上升、受到行政处罚、信用等级下降以及法律诉讼风险增加等严重经济后果;最后,针对性企业自身风险控制、投资者自身风险识别、审计机构风险控制以及监管部门提出一些防范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措施建议。本文的贡献在于:首先,对近三年上市公司发布的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进行收集整理,以了解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概况,并将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与财务造假结合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上市公司如何利用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作为掩饰财务造假的手段,进而提高证券市场中利益相关者对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警惕性。其次,对*ST康美进行动态跟踪,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以及时效性,对案例进行的动态跟踪可以获得较为充分以及及时的信息。再者,对*ST康美进行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真实原因以及经济后果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投资者的防范意识以及上市公司本身对于法律以及证券市场规则的敬畏,利用合法的途径提升公司的企业价值。最后,基于理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从上市公司、投资者、审计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等不同角度提出对上市公司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进行防范和监管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起到防范和监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