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地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消失,建筑空间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并朝着“国际化”风格迈进,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而不是统统的扬弃。
人类的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的样式,都市形式和聚落空间形式,社会表意作用的达成,必须通过一定的表意系统为人所解读。人类通过对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的感性知觉,获得方向感和归属感,这种感性知觉源自于人们对所处的历史文化系统的空间记忆。
人类对建筑空间的理解来源于人们对住的需求,“居住是存在的基本原理和根本特性”。居住的需求促进了城市的改进和发展,而城市的改进和进一步发展,显然应当从解决住宅及其居住环境问题开始。
聚落的形成消耗了人类大量的能量,是在一定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沿着这条脉络去追溯,去找寻历史记忆中留给我们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去找到解决我们今天居住问题的方法。
人类渴求一个交往、交流的社区,渴求昔日淳朴的民风和相互的了解与互助,而非一个隔阂的社区。“人类居住建筑的设计应提供这样一个生活环境,既能保持人与家庭的社会特点,又有足够的手段保持互不干扰,又能进行面对面的交往。”
建筑空间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载体,积淀了人类文化。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是建筑形式、功能、建筑文化的尺度。因此,对建筑理论和历史的研究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时空的流变的角度,从文化生态进化论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建筑空间的内在价值与意义所在。
通过研究传统民居空间文化及其特征,找出从传统民居到现代住宅空间的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本质上阐述现代居住空间的不足,找到更有效的方法(理想的)来解决现代城市的居住问题。以及人性化的积极的社区是如何形成的,立足于国内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提出建立当代本土的“人的社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