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晚期(1870-1914年)英国济贫院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329619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以来,英国各地开始大量的修建济贫院,此后的一百年间它成为英国官方最主要的救助机构,它的管理方式和救济原则都围绕着严格的《新济贫法》救济思想。《新济贫法》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改造懒惰的、靠院外救济和慈善救济度目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另外济贫院也为鳏寡孤独提供食宿、医疗以及儿童早期的职业教育。《新济贫法》的立法思想以古典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同时也受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新济贫法》刚颁布时它的目的是为英国的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为赤贫的人提供基本的救济以维持城市的治安和社会的稳定。   从《新济贫法》颁布到维多利亚晚期已近半个世纪,而实践了一个世纪的《新济贫法》立法思想已经不能适应英国社会新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在对济贫法和济贫院的一次次的改革上体现出来。直到19世纪70年代,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从辉煌回落的时代,英国政府改革济贫院所属的行政体系、改善硬件设施和管理方式、提高院内的生活水平,从济贫院中分化出老人之家、儿童之家、精神病医院等专业的救助机构、对受济者的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关注和提高。这一系列的措施是想继续维持济贫院在英国传统的救助功能。   但是,济贫院四百年来所形成的负面的救助传统和文化,与英国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格格不入,济贫院制度显然不能适应英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社会对国民生活全面的、基础的保障。维多利亚晚期开始,现代工业社会对劳工和老弱病残的社会立法不仅一部部出台,并且在此之后越来越完善,随着这个保障网覆盖面越广,济贫院的救助作用也逐渐被取代,直到英国现代的国家福利制度完全确立。
其他文献
本硕士论文以社会历史背景变迁为视角,较深入地探讨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公权的合理定位、社会流动的增强、社会舆论的宽松、市场经济的变革、婚姻法的日趋人性化以及女性受教
随着1951年12月底“三反”运动的开展,始于1951年9月的高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也逐步转入“三反”阶段,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反资产阶级思想运动,批判教师的资产阶级思想,同时要求高校
士文化是中国思想史的内驱力和原动力,它对上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政策策略,对下熏陶着广大普通百姓的道德伦理,渗透在我国历代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士阶层的独特
1928-1938年的中德关系在两国关系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此期间,由于多种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两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确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中国丰富的战略矿产资源、旺
王燕昌(1819-?)清代著名医学家,同治年间河南固始县人。家学渊远,世代业医,燕昌得其祖传医技,并有所发展,其辩证精当,善用单方,常能起沉疴,为时医称道。其呕心沥血写成《王氏医存》一
学位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共中央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决定农村人民公社对无偿调拨的农民财物进行清理退赔,退赔物资包括农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