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文学诞生之日起,纸上文本便与说唱、戏剧等现实搬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现代电影电视艺术更是将这种跨媒体的文化实践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白先勇为台湾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被大量改编为舞台剧、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重形式。本文以白先勇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为研究对象,共七部作品,包括白景瑞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张毅的《玉卿嫂》、林清介的《孤恋花》、虞戡平的《孽子》、谢晋的《最后的贵族》、谢衍的《花桥荣记》、曹瑞原的《青春蝴蝶孤恋花》。探讨文学与电影间的互动关系、文化的跨媒介生产,并由此观察背后彰显的社会与文化,也是透视白先勇文本世界的另一道钥匙。绪论主要介绍白先勇小说影视改编的背景、相关研究现状和本文理论基础。第一章分析小说到影视后的主题异同,小说中的女性议题、“同志”符码、历史叙事在搬上荧幕后,打上了时代、编导的烙印,主题发生了更动。第二章分析影视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探讨人物角色和人物对话的改编方法。本文列举了整合、改造、增删、活化四种角色重塑手段。影视力求保持原著语言洗练写实的同时,也从情节和人物需要、影像独有的诗学语言、语言生活化三方面对小说语言进行创新改造。第三章从时序、时长、频率三方面入手,考察视像变迁过程中的时间问题。首先,电影处理时序没有小说那样便捷,电影的真正语言是银幕上的镜头变换、拍摄角度、运动和照明。再次,小说运用大幅度的概述、省略、拉伸和描写的手法形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多重节奏。以场景和省略交替叙事的影视,则呈现场面化、较紧凑、单调性的节奏特征。最后,影视对小说的重复元素进行还原和改动,并利用蒙太奇、道具、音乐等视听元素创造比小说更多样的重复。第四章分析改编后影视作品中的视点变化。影视的视点不仅与小说有着不同的内涵,而且更加灵活多变。改编影视将原著的见证人内外聚焦变为以中心人物的内聚焦为主,焦点人物的重选体现了编导的态度和价值观。视点变化可赋予小说新的意涵,增强戏剧元素。声音和画面两种叙事体制使视点转移变得简便。结语部分主要对白先勇小说的改编影视进行总结,并探讨改编的困境和方法。文学改编需从电影艺术的思维角度对小说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风格进行把握,对内容加以取舍、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