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学术界“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以语言为起点研究文学的相关问题成为文艺理论界的一个新的研究动向。对于文学中的“主体性”,即文学与个体生命的内在关联问题而言,语言研究之途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语言如何能更好地表达思想与情感,但它并没有真正关注文学与个体生命整体性存在的相互关系。受现代语言学影响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文学语言研究途径则更关注文本内在结构的自我构成与语言形式的陌生化,消解了文学中的主体性存在,遮蔽了文学与个体生命之关联的文学“主体性”因素。相对于语言的工具性和结构化,“言语”则是个体在生命活动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在“言语”之途中,文学不再是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分裂或相互契合,文学成为个体存在的言说方式,一种生命活动方式,有着自身的私密性,具体表现为文学言语的私有性特征。本文对文学言语私有性的论述不是强调在公共语言之外还并行存在一个供个人使用的私人语言,而是试图探索在语言的公共性空间中存在多少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文学言语活动中,私人感觉表达的必要性,私人感觉表达的可能性,以及私人感觉如何获得表达成为本论文关注的三个主要问题。主要包括:
㈠从生命本体论的角度来说,作为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私人感觉是个体生命,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私人感觉还是文学言语活动生发的内在生命渊薮,私人感觉有着表达的必要性,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正是文学言语的私有性的内涵所在,具体体现为:个体生命观察世界,理解自身与世界之关系的个人化角度;个体生命对社会规则的突破与自我的确立,即个体生命相异于社会共同性的独特的体验生命的方式;个体生命对内在生命世界以及精神领域的独特体悟,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意味着对不可言说之物——内在的心灵世界与精神活动的独特言说方式。
㈡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是文学言语活动能够在语言公共性空间中完成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理论前提之一。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语言哲学的角度进行梳理,我们都能发现公共语言的确定性、概念性、抽象性都不能涵盖语言的全部特征,在语言的背面隐藏着语言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文学言语活动完好地保留了语言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语言的诗性特征。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是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可以实现的第二个理论前提。在文学言语活动构造的审美世界中,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由原先的“我——他”关系转化为“我——你”的对话性关系,在其中,主体间的理解并非是“我”对他人、他物的认识,而是相互间的聆听与应答。
㈢如何完成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私人感觉在语言表达之后的公共空间中还保留多少感觉的个体性与私密性,这些都是私人感觉的语言赋形问题。本文认为,文学言语活动中语言创作并不是语言自觉地向内在情感聚拢、迎合的单向活动,相反,文学语言是内在情感在语言形态上的自我赋形、自我言说,并以“象”的形态显现出来。另外,文学言语活动也恰到好处地利用、凸现了语言的类的、共性特征,生发出“言外之意”,留存了个体内在生命的私有性。语言的共性特征导致的语言非具体性效果其实是文学言语活动中的“留白”,是超越语言规则、语义逻辑之上的想象的空间,它期待、接纳理解的多义性,意义的生成性,以及内涵的丰富性,以最终在表达的同时保留内在情感的个体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