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园绿地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日常重要的活动空间、交流场所,居民能否便捷地享受到这种自然服务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宜居水平。然而传统的城市绿地评价指标仅从“量”去衡量、评价,例如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未能反映居民到达公园的便捷性以及公园绿地分布的合理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纷纷探索评价城市绿地建设的新指标,提出了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概念,并分析影响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因素,建立可达性评价方法、模型。其中,用于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缓冲分析法、邻近距离法、引力模型法、行进成本法以及网络分析法。网络分析法以道路交通网络为数据主体,借助GIS网络分析平台进行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对于深圳市南山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分析涵盖了步行可达性总体分析、各级公园可达性分析、可达性空间分布分析、各街道公园绿地可达性对比分析。网络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南山区虽然在传统绿地评价指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公园绿地的慢行可达性却较为一般;完善的道路交通条件一方面提高了机动车的可达性,却大大影响了慢行的可达性;南山区的西部是主要的服务盲区,供需关系从空间上看仍显失衡。在提高公园绿地可达性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南山区的高建成度,因此不存在大规模的建设条件。只能从完善公园绿地自身的空间体系、完善城市的外部道路交通以及引导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着手制定优化策略。首先,对于绿地自身而言,市级公园及郊野公园可以适当扩建及增设入口;区级公园及社区公园空间布局较为灵活,但是必须考虑均衡化布局。其次,道路交通方面则是加密次一级道路和利用绿道串联主要公园绿地等方式,创造较好的慢行条件来提高可达性。南山区高密度的公交线路及站点分布使得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较好,可供其他城市借鉴。最后,为了解决供需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引导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改善,充分考虑现有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在有条件的地区更新防护绿地成为公园绿地,弥补分布失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