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满族萨满教祭祀仪式中的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满族萨满舞蹈的发生、发展及存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与研究。通过对萨满舞蹈的源流追溯、形态分析以及与蒙古族“博”舞特点的比较,归纳出满族萨满舞蹈的特点,并解读其文化成因。 本文共分引言、四个章节、结语三部分。笔者在引言中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资料与方法,介绍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从萨满文化的发生(萨满信仰的起源、萨满的出现、萨满祭祀仪式与舞蹈的诞生)和满族萨满舞蹈的源流(历史上的满族萨满舞蹈、现当代满族萨满舞蹈)两个部分来分析满族萨满舞蹈的发生、发展,进而认识到: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其萌生、形成、发展、演变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是历史悠久的原始文化。 第二章通过对吉林省九台市莽卡满族乡的东哈满族村这一重大的民间祭祀活动的跟踪调查,对满族萨满教祭祀仪式中的萨满舞蹈景观给予了相应的阐释。 第三章研究了满族萨满舞蹈的几类特点。首先从舞蹈形态入手,通过对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总结,归纳出满族萨满舞蹈的形态特点:1、仪式语境中的程式性;2、舞蹈的模拟性;3、动作的简朴性;4、舞蹈的超常性;5、舞蹈的神秘性。其次对满族萨满舞蹈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归纳出满族萨满舞蹈的文化特点:1、原始文化特点;2、渔猎文化特点。此外,通过满族萨满舞蹈与科尔沁蒙古族博舞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任何一种舞蹈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文化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如果一种舞蹈失去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文化环境,就将失去它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而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而,也只有在渔猎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