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微电子工业中,二氧化硅由于其有着良好的可制造性、极好热稳定性、抗湿性而成为晶体管中的栅极电介质和电容电介质的首选材料.随着电子器件的微型化,二氧化硅层越来越薄,二氧化硅层将存在较多的缺陷,通过电介质的漏电现象逐渐增加.要提高器件的稳定性,必须减少二氧化硅层中的缺陷,提高二氧化硅层的质量.目前,对硅基半导体中SiO<,2>/Si的结构、形成、缺陷等基本问题仍然很不了解.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硅基半导体中缺陷的技术——正电子湮没谱(PAS)技术来研究SiO<,2>/Si界面行为.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用双探头符合多普勒展宽技术测量了热氧化法生长的四种不同厚度 SiO<,2>膜的SiO<,2>-Si样品及SiO<,2>晶体的商谱.实验结果表明:硅基上氧 化膜越厚,氧含量越高,其商谱的氧信号峰越高:硅基上氧化膜越薄,缺陷就越多.
2.用单能慢正电子技术测量四种不同厚度SiO<,2>膜的SiO<,2>-Si样品和SiO<,2>晶体的正电子湮没辐射Doppler展宽谱,作出了S参数和W参数与正电子注入能量和注入深度的关系曲线,从而研究SiO<,2>-Si界面结构和缺陷.SiO<,2>-Si体系可以看成由表面层,SiO<,2>层,SiO<,2>-Si界面层,以及半无限大的Si基体这几部分组成.SiO<,2>-Si样品的近表面层(其厚度 约为1.5nm)和SiO<,2>晶体近表面层的结构几乎相同,具有比较完整晶 体结构的薄SiO<,2>层,表面存在一些缺陷.SiO<,2>和Si基体之间存在过渡区SiO<,x>(0<x<2).界面过渡区中存在很多空位型缺陷,可能是Si的悬挂键和氧的缺位造成的.而且氧化膜越薄,界面缺陷就越多。
3.用单能慢正电子束技术测量了单晶Si,SiO<,2>晶体,C(石墨)及单晶Cu的Doppler展宽谱,研究了正电子的表面湮没特性.结果表明:
(1)由于表面缺陷的存在,SiO<,2>晶体、石墨晶体、Cu单晶的S参数随着正电子的注入能量的增加而降低,W参数随着正电子注入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正电子的能量较低时,正电子主要与样品表面附近的电子湮没.表面缺陷的存在,导致S参数较大,W参数较小.随着正电子的注入能量的增加,正电子注入到晶体内部更深的位置,晶体内部的缺陷密度减少,S参数下降,W参数增加。
(2)SiO<,2>晶体中由于O原子的存在,使得SiO<,2>晶体的W参数比Si高,SiO<,2>晶体的S参数比Si低。
(3)与SiO<,2>晶体、石墨晶体、Cu单晶的情况相反:单晶Si的S参数随正电子注入能量的增加而增加,W参数随正电子注入能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单晶Si表面被氧化.越靠近单晶Si表面,氧含量越高,S参数越小,W参数越大;离单晶Si表面越远,氧含量越低,S参数越大,W参数越小.单晶Si的表面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层很薄的氧化层.
(4)由于Cu原子有lO个3d电子,正电子与Cu的3d电子湮没的概率较大.而3d电子的动量相对较大,因此其W参数较大,S参数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