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半导体中SiO<,2>/Si界面行为的正电子湮没谱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微电子工业中,二氧化硅由于其有着良好的可制造性、极好热稳定性、抗湿性而成为晶体管中的栅极电介质和电容电介质的首选材料.随着电子器件的微型化,二氧化硅层越来越薄,二氧化硅层将存在较多的缺陷,通过电介质的漏电现象逐渐增加.要提高器件的稳定性,必须减少二氧化硅层中的缺陷,提高二氧化硅层的质量.目前,对硅基半导体中SiO<,2>/Si的结构、形成、缺陷等基本问题仍然很不了解.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硅基半导体中缺陷的技术——正电子湮没谱(PAS)技术来研究SiO<,2>/Si界面行为.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用双探头符合多普勒展宽技术测量了热氧化法生长的四种不同厚度 SiO<,2>膜的SiO<,2>-Si样品及SiO<,2>晶体的商谱.实验结果表明:硅基上氧 化膜越厚,氧含量越高,其商谱的氧信号峰越高:硅基上氧化膜越薄,缺陷就越多. 2.用单能慢正电子技术测量四种不同厚度SiO<,2>膜的SiO<,2>-Si样品和SiO<,2>晶体的正电子湮没辐射Doppler展宽谱,作出了S参数和W参数与正电子注入能量和注入深度的关系曲线,从而研究SiO<,2>-Si界面结构和缺陷.SiO<,2>-Si体系可以看成由表面层,SiO<,2>层,SiO<,2>-Si界面层,以及半无限大的Si基体这几部分组成.SiO<,2>-Si样品的近表面层(其厚度 约为1.5nm)和SiO<,2>晶体近表面层的结构几乎相同,具有比较完整晶 体结构的薄SiO<,2>层,表面存在一些缺陷.SiO<,2>和Si基体之间存在过渡区SiO<,x>(0<x<2).界面过渡区中存在很多空位型缺陷,可能是Si的悬挂键和氧的缺位造成的.而且氧化膜越薄,界面缺陷就越多。 3.用单能慢正电子束技术测量了单晶Si,SiO<,2>晶体,C(石墨)及单晶Cu的Doppler展宽谱,研究了正电子的表面湮没特性.结果表明: (1)由于表面缺陷的存在,SiO<,2>晶体、石墨晶体、Cu单晶的S参数随着正电子的注入能量的增加而降低,W参数随着正电子注入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正电子的能量较低时,正电子主要与样品表面附近的电子湮没.表面缺陷的存在,导致S参数较大,W参数较小.随着正电子的注入能量的增加,正电子注入到晶体内部更深的位置,晶体内部的缺陷密度减少,S参数下降,W参数增加。 (2)SiO<,2>晶体中由于O原子的存在,使得SiO<,2>晶体的W参数比Si高,SiO<,2>晶体的S参数比Si低。 (3)与SiO<,2>晶体、石墨晶体、Cu单晶的情况相反:单晶Si的S参数随正电子注入能量的增加而增加,W参数随正电子注入能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单晶Si表面被氧化.越靠近单晶Si表面,氧含量越高,S参数越小,W参数越大;离单晶Si表面越远,氧含量越低,S参数越大,W参数越小.单晶Si的表面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层很薄的氧化层. (4)由于Cu原子有lO个3d电子,正电子与Cu的3d电子湮没的概率较大.而3d电子的动量相对较大,因此其W参数较大,S参数较小.
其他文献
偏铌酸铅(Pb Nb2O6)是最早发现的钨青铜结构压电陶瓷,具有居里温度高、机械品质因数低等特点,可以满足高温条件下的换能器要求。但纯偏铌酸铅陶瓷难以制备,其烧结温度很高(约1250℃),并且只有在急速冷却的情况下才可能得到正交铁电相的钨青铜结构。本课题通过Sr2+和Ta5+取代掺杂和两步烧结的方法改善陶瓷的烧结特性,研究掺杂离子对陶瓷的显微结构、致密度以及介电、铁电和压电等电学性能的影响。首先,
本文研究了两种不可逆磁制冷循环优化性能,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而叙述磁热效应、磁致冷原理和磁致冷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用Ni-Fe二元系合金作钎料,分别采用不同的钎焊温度、保温时间,成功地实现了金刚石与钢基体的钎焊连接。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重现性。用显微镜观测了金刚石在钎料上的分布情况,用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太阳能以其取用不尽、绿色清洁无毒的特点成为解决当前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理想新
本文探讨了利用微波ECR全方位离子注入技术和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来制备类金刚石膜(工作气体为甲烷)的方法,并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制备了性能良好(表面形貌光滑、膜基结合力强)的类金刚石膜,这种方法在世界上是一种新颖的制备手段,论文也描述了设备控制原理,分析了类金刚石成膜机理,并对所制备的薄膜采用拉曼光谱、傅立叶红外透射谱、原子力显微镜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用全方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