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面孔识别作为自我意识最直接的体现,一直受到文化、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的关注。研究表明,个体在行为层面上存在自我面孔优势效应,一方面表现为识别自我面孔的速度显著快于识别他人面孔的速度(Brédart et al.,2006;Keenan et al.,1999;Tong&Nakayama,1999);另一方面,自我面孔识别存在独特的“左手效应”,即相对于右手而言,自我面孔识别对左手操作更为敏感。跨文化研究表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存在东西间文化差异,即相比于西方人而言,东方人会表现出较弱、较不稳定的自我面孔优势。然而,文化对自我的影响并不是静态和整体的,自我构念随着人际交往情景的变化而动态建构,并受到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实际亲密度这个文化内变量的调节。根据自我扩展模型,人们会通过构建亲密关系而将重要他人包括到自我边界中,且关系越亲密,亲密他人纳入自我的程度越大,目前为止,实际亲密度对自我边界的这种调节作用在记忆的自我参照范式上也得到了验证。那么,实际亲密度对自我边界的这种动态调节作用是否同样存在于知觉自我系统中,进而影响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呢?对此,尚未有研究证实。为此,本学位论文以恋爱关系为切入点,通过两个行为研究,分别探讨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识别速度上的优势效应,以及“左手效应”的影响作用。!研究一采用自我面孔再认实验的外显任务与内隐任务,通过2(面孔类型:自我面孔,恋人面孔)!2(实际亲密度:高,低)的重复测量分析,探讨恋人间实际亲密度的高低对自我面孔识别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外显任务还是内隐任务中,实际亲密度(高/低)和面孔类型(自我/恋人面孔)的交互作用均显著。进一步析发现,在低实际亲密度组中,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时显著小于恋人面孔,而在高实际亲密度组中,对自我和恋人面孔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个体只有在低实际亲密度的恋爱关系条件下,才存在自我面孔识别速度上的优势效应,而这种速度优势在高实际亲密度的条件下会减弱甚至消失。研究二采用“morphed”任务,分别对高、低实际亲密度组被试进行2(面孔类型:自我与名人混合面孔,恋人与名人混合面孔)×2(渐变序列顺序:名人面孔为起点,名人面孔为终点)×2(手:左,右)的重复测量分析,以探讨实际亲密度对自我面孔识别“左手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高、低实际亲密度组的反应结果出现分化:对于低实际亲密度组被试,无论面孔渐变序列方向如何(以名人面孔为起点或者结束),在名人与自我面孔渐变的条件下,被试存在显著的“左手效应”,即用左手反应时被试需要更多的名人面孔成分才能做出判断,而在名人与恋人面孔渐变条件下,被试反应不存在左右手的显著差异;对于高实际亲密度组的被试而言,无论何种条件下,被试的判断反应均存在“左手效应”,当被试用左手反应时,需要更多的名人面孔成分才能做出判断。综上可推得,在行为层面上,实际亲密度会影响个体知觉系统的边界伸缩性,进而影响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具体而言,在低实际亲密度条件下,知觉系统的自我边界不包括亲密他人,个体存在自我面孔优势效应;而在高实际亲密度条件下,知觉自我边界包括亲密他人,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减弱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