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尽管在收入分配指标的具体数值上仍存在争议,但中国当前的收入不平等情况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的收入差距是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成分,分析国有部门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程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收入不平等现状及成因。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HOI指数(人类机会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国有部门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程度进行分析。首先,建立logit模型,并根据模型所得结果对不平等程度加以测度。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C指数(平均覆盖率)与HOI指数呈现单调递减趋势,而D指数(相异指数)则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说明国有部门就业机会平均覆盖率与公平覆盖率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部门就业机会覆盖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总体表现为部门就业机会不平等程度呈现逐年扩大趋势。随后,对HOI指数进行变动趋势分解,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与均等效应。结果表明,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对指数变动的贡献率均较大,说明部门就业机会不平等加剧的情况随时间而扩大主要受到人口结构变动与平均覆盖率变动的正向影响。再后,利用Shapley分解法解析各时期“环境”因素及“努力”因素对不平等程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努力”因素的平均贡献率为63.54%,高于“环境”因素的平均贡献率(36.36%),表明国有部门就业机会受个体努力程度影响相对更大。“努力”因素中的受教育水平的平均贡献率最高,为58.37%,“环境”因素的家庭背景因素的平均贡献率次之,为32.98%。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力”因素的贡献率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环境”因素的贡献率占比情况反之。因此国有部门就业机会不平等受到“环境”因素贡献率增加的潜在威胁,需要防止其潜在的持续上升趋势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考虑到我国东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导致的国有部门就业机会的特殊性,对东北地区与其他国有部门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程度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导致东北地区的HOI指数更高,表现为东北地区的城镇劳动力拥有更大的部门就业机会。各地区国有部门就业机会不平等中“努力”因素占比均高于60%,但是其他地区的“努力”因素占比更高,而东北地区的“环境”因素占比更高,说明相较于东北地区,其他地区个人努力的部门就业机会回报更大,如果这种贡献率的差距持续扩大,将会导致东北地区的人才由于努力回报不足而向其他地区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