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皮细胞是宿主与细菌相互接触的前沿,除了物理屏障功能,上皮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化学因子、抗菌多肽等而成为宿主防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能引起疾病的发生。从尿路到呼吸道,KP感染的发病率都很高,且在临床上易反复发作。KP感染上皮细胞的过程可分为识别、粘附、侵袭,当细菌与上皮细胞粘附时,启动了上皮细胞的信号转导系统,细胞开始对粘附的细菌内吞。与KP致病的相关因子,主要为荚膜抗原、粘附素如1型菌毛、LPS、抗血清反应系统以及铁载体。机体的天然免疫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ns,PAMP),诱导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TLR就是一类进化保守的胚系编码的PRR,TLR4主要识别革兰氏阴性菌的LPS。上皮细胞有复杂的免疫防御及炎症反应机制,涉及一系列炎症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致病菌与上皮细胞长期接触,形成了复杂的入侵与抗感染机制。一方面,细菌通过致病因子,包括粘附因子、侵袭因子、毒力因子入侵机体进行繁殖、扩增,导致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宿主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抵抗致病菌的入侵。上皮细胞不但能够产生具有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肽分子,还能够产生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趋化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其他炎症和免疫细胞。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细胞实验模型,用两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杆菌(K5、03183),与膀胱移型上皮细胞T24共同作用,观察KP在T24细胞内的动态变化。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用TritonX-100裂解细胞,释放细胞内的活菌,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细胞内的活菌数。结果表明,K5、03183在膀胱上皮细胞T24细胞内有一定的生长趋势,在48小时之后,细胞内活菌数开始减少。说明膀胱上皮细胞有一定防御能力,可以清除细胞内的KP。TNF-α、INF-γ、IL-1β是炎症细胞因子,也是调节天然免疫的重要介质。用K5、03183感染T24细胞,再加入TNF-α和INF-γ与细胞作用,分别于细菌感染后的4小时、24小时裂解细胞,释放出细胞内的活细菌,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胞内活菌数。结果发现,TNF-α和INF-γ联合作用能够显著促进T24细胞清除胞内的KP。而TNF-α与INF-γ共同作用于K5感染的T24细胞,分别于细菌感染后的4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裂解细胞,细胞因子组在24小时开始减少。单独使用不同浓度的TNF-α、INF-γ或IL-1β(5、10、20ng/ml),分别于细菌感染后的4小时、24小时、48小时裂解细胞,结果发现,INF-γ促进T24细胞清除胞内KP的能力较TNF-α、IL-1β强。联合使用INF-γ与IL-1β,或者联合使用INF-γ加TNF-α,分别于K5感染T24后的4小时、24小时、48小时裂解细胞,结果显示INF-γ加IL-1β组促进T24细胞清除胞内KP的能力不如INF-γ加TNF-α组。吞噬细胞(比如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反应时发生“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rust),产生大量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ROS包括O2-,·OH,NO等自由基物质和H2O2,ONOO-,单线态氧(1O2)等非自由基物质,有很强的杀菌作用。T24细胞的杀菌机制是否与细胞内的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I)升高有关?实验分别使用过氧化氢酶(CATA)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探讨活性氧和活性氮是否与TNF-α和INF-γ刺激的膀胱上皮细胞抗菌作用相关。结果表明,使用过氧化氢酶(CATA)、L-NAME,细胞内K5、03183的活菌数分别在4小时、24小时明显增加,可见清除了细胞内的H2O2以及NO,T24细胞杀菌能力下降。表明H2O2及NO是T24细胞抗菌作用的重要效应分子。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膀胱上皮细胞对进入胞内的KP有天然抵御能力,通过细胞产生活性氧及NO抑制细菌在胞内生长,TNF-α、INF-γ、IL-1β作为重要的细胞因子,可以增强上皮细胞的抗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