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素有“十药九茯苓”之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茯苓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由于目前对茯苓的药效物质及作用靶标研究不深,特别是其发挥传统功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因缺乏能反映其有效性的质量标志物而无法建立完善的茯苓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也难以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因此,本论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基于中药整体性的谱-效表征研究思路,开展茯苓传统功效——健脾作用的药效学及药效物质辨识研究,同时也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诠释茯苓发挥传统健脾功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完善茯苓质量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以20批不同产地茯苓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法以双波长同时检测方式进行了茯苓指纹图谱研究及11个三萜类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指纹图谱确定了32个共有峰,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20批样品存在差异;20批样品11个化合物(16-羟基松苓新酸、16α-hydroxytrametenolic acid、茯苓酸B、去氢土莫酸、茯苓酸A、猪苓酸C、3-O-乙酰基-16α-羟基松苓新酸、去氢茯苓酸、茯苓酸、松苓新酸、脱氢齿孔酸)含量总和范围为0.1078%~0.1651%;20批样品的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综合得分情况与11个化合物含量加和的排序情况相似,提示可通过测定样品中该11个化合物含量了解其质量的初步信息。根据20批样品指纹图谱信息、11个化合物含量,结合总三萜(0.24%~0.78%)、水溶性多糖(0.51%~2.59%)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10批差异较大样品用于后续茯苓健脾作用的谱效研究。2、采用UPLC法对筛选出的不同产地(湖北英山(S1)、罗田(S2)、恩施(S3),云南楚雄(S4)、大理(S5)、猛虎(S6)、河南商城(S7)、湖南怀化(S8)、安徽岳西(S9)、贵州德江(S10))共10批茯苓的水提物进行指纹图谱检测,获得了20个共有指纹峰的峰面积,作为后期谱效分析数据。采用UPLC-Q-TOF-MS结合对照品比对方式,鉴定或推断出共有指纹峰中17个化学成分,分别是3-Oxo-16α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3-表去氢土莫酸、3-Oxo-16α-acetyl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土莫酸、3-O-Acetyl-16α-hydroxytrametenoli c acid、25α-Hydroxytumulosic acid及上述11个化合物。3、采用饮食不节加劳累过度复合模式建立大鼠脾虚模型,以脾虚相关指标以及胃和小肠组织HE染色结果评价不同产地茯苓水提物的健脾效果;以脑肠肽、免疫及水通道蛋白等相关指标初步探讨茯苓健脾机制。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S1~S10均能不同程度促进大鼠体重增长及升高脾虚大鼠血清中D-木糖、ACH、EGF、ALB和TP的含量,其中S1~S10组大鼠血清D-木糖、ACH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除S2和S4外其他产地茯苓水提物均显著升高大鼠血清EGF含量(p<0.01);除S8外其他产地茯苓水提物均显著升高ALB含量(p<0.05);S1、S2、S4~S6及S10均显著升高TP含量(p<0.05)。HE染色结果显示,S1~S10对脾虚大鼠胃肠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0批不同产地茯苓水提物均具有健脾功效,但作用强度存在差异。茯苓水提物对脾虚大鼠脑肠肽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茯苓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升高脾虚大鼠血清中GAS、MTL和胃组织SP含量、降低血清中VIP和胃组织CCKAR、5-HT、CGRP含量。茯苓水提物对脾虚大鼠免疫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和模型组相比,茯苓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脾虚大鼠血清IFN-γ、IL-1β、IL-6、IL-17、TGF-β1含量和升高血清中IL-2、IL-4、TNF-α含量。此外,与模型组相比,茯苓各给药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脾虚大鼠肾髓质中AQP1和AQP2含量,且均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由上可知,茯苓具有健脾作用,但不同产地茯苓水提物健脾药效存在差异,对脑肠肽、免疫因子及水通道蛋白相关指标的调节作用也存在差异,可进行后续谱效分析。4、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药效指标在总药效中的权重系数;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别对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与各药效指标、总药效及脑肠肽、免疫、水通道蛋白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个色谱峰与各药效指标的关联度均大于0.6,表明均有关联性,但对同一个药效指标不同化学成分与之关联度存在差异;同一个化学成分对不同药效指标的关联度及关联序也存在差异。20个色谱峰与总药效的关联度在0.6964~0.8078,排名前3的3号峰、14号峰(3-表去氢土莫酸)和4号峰(25α-Hydroxytumulosic acid)关联度在0.8012~0.8078,表明各成分与药效关联性相差不是太大,显示茯苓发挥健脾功效是其有效物质成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个色谱峰中已被指认的17个成分均为三萜类物质,表明茯苓三萜是有效部位群。20个色谱峰与7个脑肠肽指标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关联度均大于0.65,表示均具有相关性;与8个免疫指标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20个色谱峰与IFN-γ、IL-1β、IL-17、TGF-β1、IL-2、IL-4、TNF-α均有关联性,但仅有15个峰与IL-6有关联性,且关联度均低于0.67,显示较低关联性。通过数据比较可知,20个色谱峰代表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与脑肠肽指标关联度高的峰数较多,且关联性也比免疫相关指标高,与课题组开展的另一实验“茯苓不同成分部位健脾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得到的“茯苓三萜成分对调节脑肠肽因子水平的作用强于对免疫的调节作用”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茯苓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发挥健脾作用。本论文研究诠释了茯苓健脾药效物质基础,为确定茯苓质量标志物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中医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