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黄帝内经》为研究资料,通过对泄泻类疾病的名义考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治法进行整理,并对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发挥的研究,为泄泻疾病的理论与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以发挥中医的优势。方法:运用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读《黄帝内经》全文,查找泄泻相关条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注释,梳理泄泻相关病名。对于泄泻类疾病的病名,从文字的音义、起源等方面进行探讨,说明其病名含义。运用发生学方法,来研究泄泻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诊治方法等。并对后世医家发挥《黄帝内经》中泄泻理论的相关内容的进行论述和总结。内容:第一部分《黄帝内经》以前对于泄泻的认识,泄泻的概念,对“泄”、“泻”二字以及《黄帝内经》中泄泻相关疾病的10个病名(飧泄、洞泄、溏泄、鹜溏、濡泻(泄)、注下、注泄、泄注、暴注)的名义考辨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14个泄泻类疾病(洞泄、溏泄、注下、飧泄、濡泻/泄、泄注、鹜溏、注泄、暴注、后泄、冷泄、泄满、下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治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对后世医家根据《黄帝内经》中对于泄泻相关理论的发挥进行的梳理和总结。结论:1.《黄帝内经》中有关泄泻类疾病条文散在于各篇中,本研究共查找出原文110条,泄泻类病证(洞泄、溏泄、注下、飧泄、濡泻(泄)、泄注、鹜溏、注泄、暴注、后泄、冷泄、泄满、下清)13个。2.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泄泻类疾病的病名进行考辨,总结出其命名或以其症状命名,或以发展之势态命名,或以病因、病机命名,或以其病变的脏腑命名,但总体来看,几乎不离“泄、泻”二字。3.对《黄帝内经》中论述泄泻病首次全面系统的从病名的名义考辨到病症的因机证治方面进行归类、整理和论述。总结出其病因以外感(风、寒、湿、热)六淫、饮食不节以及情志内伤为主,与脾胃、肝、肾、肺、心、大小肠等脏腑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尤以脾胃与泄泻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对于泄泻的治疗上,尤其是针灸治疗方面提出了较多治疗原则以及具体治法。4.后世医家基于《黄帝内经》对泄泻的论述包括病证分类、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对后世医家研究泄泻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及指导作用,如张介宾提出的“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李中梓创的“治泻九法”,罗氏的“治泻十法”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