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遮蔽——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思想转变”问题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论述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思想转变”书写的相关内容。论者通过分析“思想转变”的主体、具体内容、主要实现方式、趋向性、生成语境等问题,探讨这种书写方式的构成、特点、本质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从而为研究十七年的文学创作提供思路。 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主体大多是农民形象,同时包括干部、知识分子形象。转变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个体的生存观念、爱情婚姻观念、生命价值观等思想形态的变化上。作者根据现代与革命的意识形态话语展开对人物的思想剖析,描写人物心灵在历史的转折和生活的变动中受到的剧烈冲击,在此过程中,个体从封建性的、小农特色的文化心理转变为革命性、社会主义的文化心理。 从促使人物变化的主导性因素上看,小说存在着两种转变模式,即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和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同时,个体的转变具有明显的趋向性,主要是朝着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方向进行,即从传统意识到现代观念、从个体意识到集体观念的革命性转变,它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政治性的创作模式。这种特定的思想塑造方式同时了产生文本意义的生成与遮蔽问题,这表现在人物思想塑造的程式化、层次性以及个体的“情感”与“欲望”等方面,小说因此体现出政治性书写的思想“一体化”特征,遮蔽了思想书写应有的丰富意义。这都为我们认清其话语本质提供了条件。通过分析这种书写模式产生的历史语境及其特点,我们发现它是“一种独特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从其所体现的历史特性上说,它是一种“意义生产的时代范式。”
其他文献
为解决西北新能源大规模外送系统的无功电压控制问题,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性,在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 kV第二通道上规划装设多套可控电抗器和静止无功补偿器等大容量新型 FACTS
本文对历史大变动格局中的“文化边际人”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前夜的“贾宝玉”与“五四”新旧文化转型期间的“零余者”,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变
本文主要讨论“崇高”这一西方美学中重要的美学形态和审美范畴,在当代遭遇的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和这种现象对文艺发展的各种显现的和潜在的影响。在当代,无论是西方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