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论述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思想转变”书写的相关内容。论者通过分析“思想转变”的主体、具体内容、主要实现方式、趋向性、生成语境等问题,探讨这种书写方式的构成、特点、本质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从而为研究十七年的文学创作提供思路。
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主体大多是农民形象,同时包括干部、知识分子形象。转变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个体的生存观念、爱情婚姻观念、生命价值观等思想形态的变化上。作者根据现代与革命的意识形态话语展开对人物的思想剖析,描写人物心灵在历史的转折和生活的变动中受到的剧烈冲击,在此过程中,个体从封建性的、小农特色的文化心理转变为革命性、社会主义的文化心理。
从促使人物变化的主导性因素上看,小说存在着两种转变模式,即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和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同时,个体的转变具有明显的趋向性,主要是朝着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方向进行,即从传统意识到现代观念、从个体意识到集体观念的革命性转变,它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政治性的创作模式。这种特定的思想塑造方式同时了产生文本意义的生成与遮蔽问题,这表现在人物思想塑造的程式化、层次性以及个体的“情感”与“欲望”等方面,小说因此体现出政治性书写的思想“一体化”特征,遮蔽了思想书写应有的丰富意义。这都为我们认清其话语本质提供了条件。通过分析这种书写模式产生的历史语境及其特点,我们发现它是“一种独特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从其所体现的历史特性上说,它是一种“意义生产的时代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