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养殖品种。而颤抖病是近年来中华绒螯蟹最严重的流行病。我们先前的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病原体为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暂定名为颤抖病的致病微生物(The tremor disease agent)简称TDA。在患“颤抖病”的河蟹体内,TDA只侵染血细胞、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而不侵染上皮组织。人工回感实验也证实该病原体是通过血细胞在蟹体内传播的。 为了得到大量的病原体纯培养物,我们尝试从鸡胚进行分离。将患“颤抖病”河蟹的血液经220nm孔径滤膜过滤,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7日龄鸡胚,并在每只鸡胚中加入100U的青霉素作为抑菌剂。将接种鸡胚和未接种的对照鸡胚置于35.1度培养箱,每天观察、记录鸡胚情况。5-8天后所有接种鸡胚均死亡,而对照鸡胚生长良好。我们在接种鸡胚的卵黄囊和尿囊中收集到大量的微生物。 为证实被分离出的就是“颤抖病”病原体,我们将分离出的微生物用人工回感方式注入正常蟹体内,结果显示,8—15天左右,这些正常蟹出现“颤抖病”症状,并且在其体内均能检测到与自然环境中“颤抖病”蟹体内相同的病原体。 将鸡胚分离纯化的TDA分别通过体节连接处注射和腹腔注射方法来接种克氏螯虾和ICR小白鼠。接种38天后,将克氏螯虾和ICR小白鼠全部处死,解剖取材,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克氏螯虾和ICR小白鼠均未受TDA的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在接种鸡胚的脑部发现了病原体,而在其身体其他部位(除卵黄囊液和尿囊液外)未发现病原体。由于鸡胚的免疫系统尚未形成,免疫功能还很不完善,TDA的感染可能与此有关。同时这一结果说明该病原体的嗜神经特性不仅表现在无脊椎动物,还表现在脊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