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教育的相互生成:以陈寅烙为中心的阐释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烙是享名中外的史学大师,他自幼聪颖好学,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幼承家学,博览群书,先后游学东西洋十余年,深通二十多种中外古今语言。陈寅烙在史学匕的贡献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划时代的。不仅如此,陈寅烙以传承中国学术为己任,历任清华国学院﹑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教书对于别人而言可能只是谋生的手段,然而对于陈寅烙而言,却是传承文化的途径。一种“匕承前代之余绪,下开一代之风气”的文化情结使陈寅烙把教书育人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无形中给后辈留下了大量关于教育问题的精辟阐述。  陈寅烙教学态度严谨﹑备课极其认真。他以培养学界“通人”为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在课堂匕,他勤于向学生指点治学途径﹑敏于训练史学方法,同时主张探究性教学,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课下,陈寅烙像家长一样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多次写信不辞辛劳地推荐学生到各个院校任教。  在陈寅烙长达32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多位海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他们延续了陈寅烙的学术血脉﹑传承了陈寅烙的学术方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为中国的学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周一良在魏晋南北朝史﹑佛学﹑敦煌学﹑中外关系史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杨联升深得陈寅烙学问的三味,所涉领域极广,其中包括经济﹑政治﹑语言等方面;季羡林自述是陈寅烙让他从西洋文学系开始转向佛学研究领域等。同时,陈寅烙还培养了学生超越凡庸之士的精神气度。他们忠贞爱国﹑付于奉献﹑善良厚道﹑淡泊自持,他们身匕闪耀着充满生命气息的人文精神。  陈寅烙独特而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很富有启发性的。陈寅烙无疑为高校教师树立了一种高峻的标格,一种“视教学如生命”的教师职业观。在课堂教学中,陈寅烙一以贯之的探究性教学营造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这告诉我们只有大学引入教学与科研合一的机制,才能实现探究真理这一大学的根本使命。陈寅烙不仅在课堂匕辛勤地倾吐学术光华,还注重在课下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建立了情如骨肉的师生情。这对改变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师生关系的冷漠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其他文献
没有启蒙运动就不会有后来的学术和思想的发展,因为哲学、自然科学,以及史学与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虽使德国没
普遍的个人自由权利乃是人人皆成其为人的充分的保障,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自由是指在教育活动领域,在一定的条件或前提下,社会不可对教师施予任意的或非正当的强制,教师具有免于受
创造力与生俱来,根据“才能递减”法则,越早培养创造力效果便会越好,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如果对其合理培养便会开花结果,如果培养不当只会磨火其才能,影响个性等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