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平双桂堂位于重庆市梁平县城西南方约12公里处,由高僧破山禅师(1596—1666)创建于清顺治10年(1653),又名“福国寺”、“金带寺”、“双桂禅院”,号称“西南祖庭”。西南祖庭双桂堂虽亦称“寺”,但其实质是禅师学堂。双桂堂是现存较为完整的清代禅林之一,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学思想三位一体形成西南地区别具特色的寺观园林。在儒、道、释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双桂堂作为寺观式的禅师学堂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其景观布局本身也有集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的特色。本文以双桂堂景观布局为切入点,对其景观格局的形成、衍变、空间构成要素关系以及建筑与景观的组合形式进行探究,试图解析双桂堂纵向衍变——双桂堂在三百多年的历时过程中其景观布局的变更及其变更背后的内在逻辑——和横向拓展——在受时间支配的历史演变中发掘其横向文化思潮引入与纵向传播中所展示的区位特色——的时空特征及其内在意蕴;并从这种特征的表象议题下,挖掘双桂堂景观布局形成背后的时代心理和逻辑内涵,从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和设计精华,以期达到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借鉴、传承及延展的目标。本文对重庆梁平双桂堂景观布局特征、设计思想及内在逻辑的诠释包含以下几个层次:运用纵向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双桂堂景观布局演变与意识摄入和影射进行解析;运用聚焦式研究和发散式研究相结合的观照方式对双桂堂景观布局进行解构与剖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双桂堂景观布局要素进行逐个测量与界定,从而在实证材料与深层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其景观布局特征与蕴含的设计思想,进而澄清双桂堂景观布局背后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