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五部悲剧中的“死亡”主题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xiaopir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哲学命题“死亡”为切入口,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安东尼和克利欧佩特拉》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五部悲剧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试图揭示已经成为西方文学传统的“死亡”主题,不仅是任何一部悲剧都可能涵括的,而且在莎氏悲剧中获得了最为深广的精神展开,即,“死亡”是对“生命”与“爱”的诠释,是“人性种种可能性”得以呈现的关键。全文置于“人文主义批评”视野,以弗洛伊德的“爱欲”和“死亡本能”精神分析理论为主要依据,并借鉴安·塞·布雷德利“以人物为中心的批评模式”,依次解析了这五部莎氏悲剧中与“死亡”主题相关的三个层面:(1)“生存”与“死亡”,(2)“死亡”中的“自我”消解与“爱”之建立,(3)“生命中的死亡”与“死亡中的生命”。论文具体分章如下。第一章为前言。在简略提示作为莎氏戏剧诞生背景的16世纪伊利莎白时代之后,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悲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做了概述,回顾了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数种“死亡观”,并由此引伸出弗洛伊德“爱欲”和“死亡本能”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意义和内涵,为进一步阐述莎氏悲剧的实质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进入“生存”与“死亡”层面问题的探讨。所涉文本为《哈姆雷特》、《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论证了哈姆雷特关于“存在”与“死亡”的哲学思考、李尔王对人的“自然性”的认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父权制度的压制下迫不及待地奔赴死亡并由此带动文本的加速度发展等。这些体现在剧中人物身上迥异而深刻的“死亡”态度均使潜意识下的“死亡本能”浮现在了行为和语言层面。第三章对“爱欲”与“死亡本能”的冲突在悲剧人物身上的体现做出具体分析。论述了五部悲剧中种种情形复杂的“爱”是如何惊人地与潜伏在悲剧人物下意识中的“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的,有哈姆雷特因“俄狄浦斯情结”而对奥菲里亚所产生的扭曲却强烈的爱;有奥赛罗对德斯底蒙娜由爱而生痛惜、嫉妒而最终走向“执行正义”的爱;有李尔王对小女儿考地利亚超越父女之情的爱,有安东尼和克利欧佩特拉由性爱而转变、升华的精神之爱,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富有浪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国家经济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我国的各行各业在此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土建工程行业中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逐渐变得激烈,而影响土建工程企
"一带一路"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提供了新方向,对外直接投资以重新配置资源的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文章运用2003-2016年时序数据,以河北省为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
目的探究双链RNA结果蛋白STAU1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以3T3-L1前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将pCMV6-Entry STAU1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3T3-L1前脂肪细胞(
上市公司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渠道,但如何选择投资的企业却不是一件易事,一旦选择失误,损失重大。在投资过程中,要想理性决策,必须要从两大方面来进行:一是全面了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具有明显的"政府主管"特质,以农业管理部门及其所属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为主导,以自上而下方式作为主要传播路径,并主要通过刚性的行政命令模式来实现
西方社会中的后现代广告形态大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理论界对于后现代广告的回应勃发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研究范式呈现出两大分野:一是基于后现代的理论框架以广告
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是信念的最高阶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对于个人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仰决定着一个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众多领域学者潜心研究而难以解决的课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众说纷纭,比如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人才市场信息的不对等,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地变化。发展、创新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点,而未来教育的发展,也要迎合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基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