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一次大规模、影响深远的重大海洋生物演化事件,此期间古生代的动物群演化完成了对寒武纪大爆发的全面替代。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奥陶纪海洋动物方面,对于重要海洋初级生产者藻类的研究涉及甚少,尤其是对于钙质红藻的多样性演化及古生态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耳壳藻类(Peyssonneliaceans)是现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热带至亚热带浅海环境中的一种皮壳状红藻,与大多数附生红藻一样以岩石或微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rant No.42072127),寒武纪第二世-苗岭世生物礁中钙化蓝细菌多样性演变及环境响应研究,2021.01-2024.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一次大规模、影响深远的重大海洋生物演化事件,此期间古生代的动物群演化完成了对寒武纪大爆发的全面替代。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奥陶纪海洋动物方面,对于重要海洋初级生产者藻类的研究涉及甚少,尤其是对于钙质红藻的多样性演化及古生态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耳壳藻类(Peyssonneliaceans)是现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热带至亚热带浅海环境中的一种皮壳状红藻,与大多数附生红藻一样以岩石或微生物为生长基底,是真红藻亚纲(Florideophycidae)中唯一能在细胞壁内沉淀文石晶体的红藻类群。目前已知最早的耳壳藻类红藻化石记录来自晚白垩世阿尔布期(Albian),并于中新世后大量繁盛,常以红藻石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礁中并与珊瑚藻类具有生态相似性。塔里木盆地在奥陶纪处于低纬度地区,发育了广泛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地层,晚奥陶世塔中—巴楚台地凯迪早期沉积的良里塔格组中发育一套礁滩相碳酸盐岩,前人研究发现其中富含管孔藻类红藻化石。本次研究对位于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台地的37口奥陶系取心井的岩心样品进行了研究,磨制约5000片岩石薄片,对其进行了镜下观察和照相,采集了整个奥陶纪碳酸盐岩地层的钙质红藻化石数据。本文首次在良里塔格组中发现了钙质耳壳藻类化石,根据其藻体切面具有与耳壳藻科(Peyssonneliaceae Denizot,1968)的Polystrata Heydrich相似的羽毛状(单轴双侧式)生长形式,即由细胞层组成的单轴状原生丝体(中央叶状体)向叶状体背腹两侧发散产生紧密排列的次生丝体(边缘叶状体)且藻体背侧外部皮层较为罕见,将其建为新属古多层藻属Paleopolystrata gen.nov.,其中包含3个新种:塔里木古多层藻Paleopolystrata tarimensis gen.et sp.nov.,粗丝古多层藻Paleopolystrata coarsewirensis gen.et sp.nov,蠕虫古多层藻Paleopolystrata verminsis gen.et sp.nov.。钙质耳壳藻类红藻在晚奥陶世的发现将钙质耳壳藻类的化石记录提前了约340 Ma。奥陶纪钙质耳壳藻总体上比白垩纪之后的耳壳藻结构更为简单,缺少生殖器官和皮层保存,组织更为致密,二元结构(初生丝体产生后生丝体的结构形式)特征较后者模糊,本次发现揭示了耳壳藻的原始演化特征。耳壳藻类红藻这个目级钙质红藻的加入使得奥陶纪的钙质红藻多样性大大增加,表明了钙质红藻在晚奥陶世发生了两个目级类群的强烈的辐射演化,完善了奥陶纪大辐射中对钙质藻类研究匮乏的不足,深化了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认知。此外,钙质耳壳藻化石在晚奥陶世的发现表明钙质红藻至少从晚奥陶世就已演化出了具有少量皮层,中央叶状体(初生丝体),边缘叶状体(次生丝体)以及初生丝体产生后生丝体的较为复杂的二元叶状体结构形式,为整个钙质红藻类群生物学演化特征的揭示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晚奥陶世的钙质耳壳藻类还具有重要的古生态学意义。通过对研究区内37口井中钙质耳壳藻的地层和沉积相分析,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开阔台地相以及其内部的开阔台地亚相,点礁和点滩亚相,台地边缘相的台缘礁、滩亚相的2种沉积相和5种沉积亚相中,通过连井对比在良里塔格组的礁滩相环境中共识别出4个有耳壳藻类参与造礁的生物礁群落,可分为:(1)层孔虫-钙质藻类(绿藻、红藻)-苔藓虫-障积粘结礁群落;(2)钙质耳壳藻-层孔虫障积骨架礁群落;(3)钙质红藻障积骨架礁群落;(4)苔藓虫-珊瑚-钙质绿藻障积骨架礁群落。钙质耳壳藻可与多种绿藻(蠕孔藻Vermiporella、节孔藻Aphroporella、密孔藻Dasyporella等),管孔藻(Solenopora等),层孔虫等一起形成造礁格架,并为海百合、苔藓虫等提供生长底质。钙质耳壳藻还因其皮壳状叶状体的上下接触形成藻体格架的优势在生物礁群落建造过程中发挥主导障积造架功能,改变了长期以来所认为的二叠纪之前钙质红藻以胶结障积参与造礁的认识,将钙质皮壳类红藻首次在生物礁群落中主导建造格架礁由二叠世长兴期(Changhsingian)提前至晚奥陶世凯迪期(Katian),提前了近200Ma。本研究表明晚奥陶世的生物礁群落主要的造礁者有钙质红藻类群的加入,提高了生物礁中生物多样性水平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生物礁格架的稳定性。本次发现不仅对为钙质红藻类群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而且揭示了钙藻在奥陶纪生物礁生态系统演化中的新功能,对古生代生态系统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空气污染是危害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论文量化了空气质量对医疗支出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社会对大气质量的重视,促进改善空气状况和减轻居民医疗负担。另一方面,论文结合分层线性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效应估计,使用极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方法,丰富了分层线性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使得个体效应和高层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被更好地区分。首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总结了空气污
Howardite-Eucrite-Diogenite(简称HED)陨石被认为是灶神星撞击后产生的岩石碎片,是古铜钙长无球粒陨石(Howardite)、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Eucrite)和古铜辉石无球粒陨石(Diogenite)的统称。灶神星壳部主要由Eucrite陨石组成,壳部岩石在撞击过程中与其他岩石碎块机械拼接形成角砾岩Eucrite陨石。角砾岩Eucrite有丰富的岩相学特征,指示灶神星
<正>1概述1.1项目背景在高层房建施工中,5m以上的基坑被称之为深基坑,施工单位唯有做好支护工作,方可确保地下结构的稳定及安全,但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难度较高,且基坑的深度越深,则意味高层房建的层高在不断提升,使建筑基础所需承受的重量越大,这便对支护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1]。另外,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E-C)过渡时期地球生物圈经历了多细胞真核藻类的快速演化以及后生动物的起源。然而,对于早期生命这场革命性演化事件背后的原因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前人的研究表明该时期的生命演化事件与海洋氮循环演化息息相关。一方面,该时期地球大气和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可能存在剧烈波动,这对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可能带来N2O的大量排放,从而引起较为严重的环境效应。但是对于E-C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结构逐渐向着更为复杂的高层建筑发展。为了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加强在房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与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房建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基于此,文章对深基坑工程进行了简单概述,并分析了相关技术在房建工程中的应用与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房建深基坑开挖支护技术是现代房屋建筑工程实施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讨论,针对某房建项目深基坑开挖支护技术进行研究。该文总结了深基坑支护基坑开挖、基坑支护以及基坑排水等多项工艺要点,从中把握各项工艺要点,不但对后续的工程施工非常重要,而且有助于深基坑开挖支护工艺的应用推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世界发展迎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自然环境、资源面临崩溃的危机,以“褐色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经济模式难以为继。一方面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引发了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对资源的强依赖性导致能耗产业的发展难以长期持续,例如二氧化碳、水资源等面临着供给到顶但仍然无法满足增长的需求。因此,推动经济模式绿色化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是人类必须要走的路。绿色经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我国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对CPI进行准确的预测十分重要。但CPI具有滞后性和非线性时序特征,准确预测难度较高,对CPI的预测研究也成为了难点和热点。CPI预测的方法层面,时间序列等线形模型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的兴起,非线性的预测模型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LSTM模型更是因
秦岭-桐柏-红安-大别造山带,西连祁连-昆仑造山带,共同构成了一条横贯我国几千公里的中央造山系。该中央造山系也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之一,是近三十年来国际上研究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及大陆深俯冲的重点区域。秦岭-大别造山带作为中央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内出露了大量不同年代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这些高级变质岩成为研究大陆边缘深俯冲变质作用、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岩石样品。在秦岭造
在经济环境、技术进步、政策支持等多因素综合驱动下,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物流产业集聚目前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对推动物流绿色高效发展有着重要潜在的影响。与此同时,物流产业所引起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问题依然凸显,在国家整体碳减排压力下,提升物流产业碳生产率显得尤为紧迫。而其中物流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效应为物流业实现绿色高效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实现路径。因此,本文聚焦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