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与渤海的交汇部位和相互作用地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和沉积物来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土壤中的稀土元素和地下水、植物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重点探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物质来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黄河三角洲地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20-50cm)和深层土壤(50cm以下)的∑REE、LREE和HREE的含量分布规律都很相似,但各层之间的分布不同。从垂向上看由深部至表层,总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逐渐变大,说明该区的表层土壤遭受剥蚀、搬运等物理作用比较强烈,导致稀土元素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2)稀土元素经球粒陨石和北美页岩标准化后显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为陆壳物质。
(3)稀土元素参数δ Eu和δ Ce由土壤深部至表层逐渐变小,说明越接近地表,分异越明显。从分布上来看,δ Eu和δ Ce在表层和20-50cm深度的分布有相似之处,50cm以下分布差别较大。δ Eu和δ Ce也可以作为物源判识参数来识别沉积物的来源。经分析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的来源存在差异,黄河三角洲地区表层土壤的δEu和δ Ce值与黄河的值相近,深层土壤的δ Eu和δ Ce值与中国陆壳的值相近,因此,作者推断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表层土壤来自黄河的沉积物,而深层土壤主要来自中国陆壳。
(4)通过对5个柱状样的研究发现,DYZH71、DYZH73和DYZH78孔∑REE、δ Eu和δ Ce在垂向上的变化基本同步,在∑REE明显变化的位置,δ Eu和δ Ce值也相应具有明显变化,但δ Ce值的变化与∑REE的变化趋势相反,大致呈镜像关系,δ Eu值的变化与∑REE的变化趋势相同。DYZH72和DYZH92孔∑REE、δ Eu和δ Ce在垂向上的变化基本一致。
(5)为了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物来源,系统计算了黄河三角洲地区5个柱状样的DF值,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源区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均较为接近。
(6)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的δ D和δ<18> O值,各站位含量差别显著,附近海水和地表水δ D和δ<18> O的值高于浅层地下水的平均值。黄河水δ D和δ<18>O的值明显低于浅层地下水的值。从分布趋势来看,浅层地下水中的δ D和δ<18>O值均呈现出从沿海向陆地逐渐降低的空间变化趋势。
(7)利用δ D和δ<18>O可以准确鉴定地下水是否源于大气降水、海水或其它天然水体。经分析,浅层地下水的δ D和δ<18>O值介于地表水、海水和黄河水之间,说明浅层地下水为地表水、海水和黄河水不同比例的混合物。根据浅层地下水δ D和δ<18>O的值得出直线方程斜率明显低于全球雨水线方程和我国东部大气降水的雨水线方程,说明该地区蒸发比较严重。经计算,黄河水与海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贡献最大,地表水最小,说明地表水对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渗透作用。 (8)研究区不同植物的δ D和δ<18>O值差别很大,表明各植物对水源的利用明显不同。从分布上看,芦苇与柽柳中的δ D和δ<18>O值呈沿海到陆地逐渐升高的趋势,与浅层地下水的δ D和δ<18>O值空间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翅碱蓬的样品较少.δ D和δ<18>O值变化规律不太明显。同种植物的δ D和δ<18>O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9)经相关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芦苇、翅碱蓬与浅层地下水的δ D和δ<18>O值相关性较高,柽柳与浅层地下水的相关性较差,说明芦苇与翅碱蓬主要利用的是浅层地下水,而柽柳利用的是深层地下水。这与植物的种类有关,芦苇与翅碱蓬属草本植物,根系较小,位于浅层地下水之上,而柽柳为灌木,根系较大,深入浅层地下水之下,因此受环境水的变化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