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国外学者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出发,将城镇化描述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并探讨了这种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之间的关系。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人口迁移、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变动和非正规就业等视角展开。在城镇化的就业效应分析中,本文认为城镇化对就业的补偿机制和破坏机制同时存在,前者表现为城镇化的发展增加了就业,主要体现为空间效应、人口集聚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城市圈群效应及国际化效应。后者表现为城镇化的发展减少了就业,这种冲击效应分为挤出效应、“待城市化”效应、产业技术效应、“城市病”效应、政策导向效应。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就业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的演变分析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就业规模持续增加,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但我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城镇失业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严重,就业结构矛盾依然存在。选取1978-2013年城镇化水平和就业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水平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且因果关系是单向的;长期内城镇化对就业增长具有较强的、持久性的推动作用;城镇化水平对就业增长波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基于我国城镇化水平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将城镇化发展分为1978-1994年城镇化水平稳步发展阶段和1995-2013年城镇化水平高速发展阶段。通过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长期中,两个阶段城镇化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一致,即城镇化水平的发展提高了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但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具有反作用。从发展阶段来看,城镇化初期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速度要快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二者增加的速度。从短期来看,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第二阶段,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但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具有反作用,城镇化的推进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