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病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也到严重威胁。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政府部门正在逐步探索一套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时也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智慧城市就是在技术层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将物联网,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协调城市运行中的各个部门,通过利用智慧要素,发展智慧产业,为民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建设智慧型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智慧城市的本质就是能够及时全面的感知城市运作过程中的各方面信息,通过传感器等各种监测设备对城市进行全方面的实时监控,对城市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解决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研究智慧城市政策的文献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出发的,而且在智慧城市政策的环保效应研究方面的研究也为数不多,对于智慧城市政策是否对环境产生了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证据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就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智慧城市政策加以研究讨论。通过利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探究智慧城市政策对于环境的影响,并利用工业废气排放量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两项指标来衡量城市环境质量水平。通过DID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智慧城市政策是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的,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显著降低了约14.4%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16.2%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利用PSM方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匹配,使得实验组与控制组具有可比性,进一步佐证了本文的结论,说明智慧城市试点的设立的确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水平。对于不同的城市规模,智慧城市政策对环境质量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首先对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来说,智慧城市政策对环境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而对于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规模较大的城市来说,智慧城市政策显著抑制了环境污染水平。进一步将大型城市分为大城市,超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三类进行详细分析发现,智慧城市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超大型城市中,对于过大或过小的城市规模,智慧城市政策的影响效果均不显著。从地理区域的角度来分析,本文将210个地级市划为东、中、西三部分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实施智慧城市政策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智慧城市政策与环境污染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大约可以减少18%工业废气排放以及25.3%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对于中部和西部城市,智慧城市政策对环境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但整体上还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智慧城市政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金融发展规模以及科技发展水平来降低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降低4.1%工业废气的排放以及5.17%工业废水的排放;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5.69%的工业废气以6.47%的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通过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减少2.81%的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以及3.46%的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因此,在实施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时,还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使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带动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