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草甘膦(GP)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除草剂,在水环境中普遍被检出,其在水环境中的残留可能会危害非靶标水生生物,严重威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同时,由于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含磷洗涤剂和化肥,导致大量磷酸盐进入水环境系统,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从水环境中去除GP和磷酸盐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环境修复中最有吸引力的材料之一,但多数MOF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甘膦(GP)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除草剂,在水环境中普遍被检出,其在水环境中的残留可能会危害非靶标水生生物,严重威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同时,由于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含磷洗涤剂和化肥,导致大量磷酸盐进入水环境系统,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从水环境中去除GP和磷酸盐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环境修复中最有吸引力的材料之一,但多数MOFs材料单一的微孔结构限制了其在大分子污染物中的应用。制备多级孔MOFs并合理调节孔径大小是实现高效去除的有效策略。本文以MOF-5为前驱体,合成了具有多级孔的UiO-66(Zr)材料(HUiO-66s)。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等一系列方法对HUiO-66s进行了表征分析。以GP和磷酸盐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HUiO-66s对水中GP和磷酸盐的吸附效果,系统地考察了温度、p H、吸附时间、共存离子等因素对两者吸附过程的影响。此外,我们还探究了HUiO-66s对GP在各种有机污染物干扰下的选择性吸附和多种共存水体颗粒物对HUiO-66s吸附GP的影响,同时针对多种实际水样中的磷酸盐进行了吸附剂的性能测试,为多级孔MOFs材料在实际水体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利用FT-IR和XPS初步探讨了GP和磷酸盐在HUiO-66s表面的吸附机理,并研究了HUiO-66s的再生方法和循环利用效果。这些研究成果对在水体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节MOF-5模板的用量,使用水热法合成了HUiO-66-1/2/3三种多级孔UiO-66(Zr)。SEM、XRD、XPS、FT-IR、TGA以及BET等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HUiO-66s保留了微孔UiO-66(Zr)的基本结构完整性,并具备了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随着模板添加量的减少,材料的平均孔径从4.9 nm(HUiO-66-3)增大至7.5 nm(HUiO-66-1),配体缺陷也随之增多,而且由于尺寸差异,HUiO-66s对GP和磷酸盐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吸附性能。(2)HUiO-66s对水中GP和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PSO)模型,这表明在二者的吸附过程中,都是化学吸附占主导地位。其中,GP最快的吸附速率为HUiO-66-2(10.076×10-3 g/(mg·h));磷酸盐最快的吸附速率为HUiO-66-3(0.024 g/(mg·min))。GP和磷酸盐在298K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HUiO-66-2(400 mg/g)和HUiO-66-3(178.57 mg/g),且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附热力学显示,GP吸附反应属于自发的放热过程,而磷酸盐吸附反应属于自发的吸热过程。(3)HUiO-66s在p H=2.0和6.0时对GP均表现出较高的吸附率,对磷酸盐在p H=7.0时表现出高吸附率;共存离子实验中,CO32-的存在对GP和磷酸盐的吸附均有抑制,高浓度PO43-的存在则会使GP的吸附率出现急剧下降。(4)在多种有机磷农药、抗生素等有机污染物共存的情况下,由于分子大小以及活性吸附位点的优势,HUiO-66-2对GP表现出了高度的选择性吸附。与水体颗粒物共存时,HUiO-66-2对GP的吸附率随着伊利石和Si O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Al2O3、海泡石和蒙脱石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高岭土和腐殖酸的存在对GP在HUiO-66-2上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5)根据批吸附实验结果以及XPS、FT-IR进行机理分析,Zr6O4(OH)4中的Zr-OH与磷酸基团相互作用形成P-O-Zr键是GP和磷酸盐吸附的主要方式,该作用与缺陷、配体交换、静电作用、氢键和孔隙填充等机制协同,有效地提高了吸附性能。(6)巢湖水、南淝河水、池塘水、农田灌溉水以及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六种实际水样中的应用实验以及循环利用实验证明了HUiO-66s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再生性。
其他文献
磷(Phosphorus)是现代农业和化工中广泛应用的重要资源。目前随着磷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过量施肥造成自然水体磷酸盐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磷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以每年3%的需求增长率,预计在100-400年时间内将会被完全消耗掉。现阶段通过研制新型磷肥以及提高磷肥高效利用等技术来减少磷污染。然而土壤中磷依然会通过径流、下渗、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因此,农田尾水等磷污染阻
土壤碳、氮、磷和钾素在农田以及其它生态系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质量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秸秆面临着在自然状态下腐解缓慢的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腐秆剂作为一种微生物制剂能够加速秸秆腐解。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秸秆还田配合腐秆剂使用,以促进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但是腐秆剂单一试验的田间应用效果仍然存在争议。因此,需要对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对土壤碳氮磷钾的影响进行系统
作物秸秆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有机物质及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秸秆还田是向土壤输入养分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会对土壤中养分的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皖北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磷表观平衡及磷形态转化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统计年鉴资料和文献调研参数,明晰皖北各县区小麦玉米秸秆磷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土壤磷素收支表观平衡的影响;同时依托在皖北砂姜黑土区设立的秸秆还田长期定
基于正交试验方法,并结合MAGMA5.3铸造数值模拟分析软件对发动机缸体进行充型过程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工艺参数(铝液温度、真空、压射速度、高速度切换位置)对铸件质量的影响,最后确定了最佳方案为铝液温度为680℃,真空度为300mbar,压射速度为5m/s,高速切换位置为767mm。
辐射减弱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浅水水体中,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生长在不同生境,对光照和营养盐存在不对称的竞争作用,其竞争结果决定着浅水生态系统的关键特征。为了解辐射减弱和杂食性鱼类对浮游藻类和底栖藻类竞争的影响,本文构建了浅水生态系统,设置对照(不遮光)、遮光和遮光+杂食性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三种处理组,通过测定水中光照强度、溶解氧浓度DO、
丙硫菌唑用量逐年递增,提高农药利用率是降低农药残留、保障环境安全的基础。利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负载农药,控制农药缓慢释放,使其长时间连续有效的作用于靶标中,是提高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并采用高温煅烧制备了碳量子点修饰的丙硫菌唑纳米载药颗粒(Pro@FL-MSNs),对其释放特性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荧光显微镜结合UPLC-MS/MS探究了Pro@FL-MSNs在大豆植株中的吸收
本研究以江玉877品种的夏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拔节期弱光涝渍3、5、7、9天后夏玉米各生理指标及高光谱反射率的特征和差异,并且基于高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玉米叶片SPAD、相对电导率及可溶性糖含量估算模型,实现对安徽省夏玉米阴雨寡照灾情的精准化监控,提高安徽地区夏玉米防灾减灾能力。主要结果如下:(1)实验组的夏玉米株高相对于对照分别减少4.11%、3.47%、15.53%及1.56%,表明
拔节期是冬小麦低温冻害高发期,也是低温危害影响的敏感期,低温大风的协同作用将进一步增加冻害的严重程度,影响冬小麦的安全生产。本文以安徽淮北麦区主推的四种半冬性小麦(皖麦、淮麦、涡麦、良星)为研究对象,设置2.0m/s、4.5m/s、6.5m/s、8.5m/s等四种风速处理,每一种风速设置3h、6h、12h等3个处理,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在0℃环境中,风寒对冬小麦叶片温度的影响,并同步监测小麦叶片的
霜冻是影响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为了提高冬小麦霜冻影响下的监测精度和准确性,利用高光谱遥感对植株生理生化参数进行监测。本研究以拔节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模拟霜冻实验。实验于2021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农萃园和气象学实验室进行,选取江淮地区冬小麦五个主推种植品种:徐农029(A1)、伟隆169(A2)、皖垦869(A3)、恒进麦8号(A4)、徐麦35号(A5),设置三个胁迫温度处理,分别
<正> 本发明以特定方法制造的油酸作为原料,制造聚甘油油酸酯,得到色淡、无气味、稳定性良好的聚甘油油酸酯。本发明使用的油酸的制备方法:(1)把含油酸的脂肪酸混合物和尿素溶解于有机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