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二十世纪公认的文坛巨匠,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很大一部分来自他在文体上的大胆创新。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嚣与骚动》因其出众的文体,被誉为“一本小说创作的教科书”。
本文以连接文学和语言学的桥梁科学——文学文体学为指导,采取新颖的研究视角,旨在探讨福克纳在《喧嚣与骚动》中如何运用文体技巧刻画人物,使四部分叙述风格迥异,同时又将各部分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揭示小说深厚的文体价值。本文按照从部分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顺序,针对小说的词汇使用、句法结构、叙述手法三个层面对《喧嚣与骚动》的文体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福克纳在小说的每一部分利用词汇区分和句法变化来刻画不同人物,区别小说的各部分叙述内容和文体特征,同时采用特定的叙述手法实现四部分紧密相连。
在词汇和句法方面,福克纳赋予班吉简单而有限地词汇和简单句,表现班吉的智障;昆丁使用大量的抽象词汇,并频繁出现词汇重复,以及通篇的冗长句,展现出昆丁多愁善感,沉迷于抽象概念的性格;令杰生用口语词汇叙述,并将“我说”这个评论句挂在嘴边,刻画出一个内心狂乱、充满愤恨的人物;在迪尔西的部分,在直接引语种中运用大量方言变异,展现南方黑人的语言特点,第三人称叙述者采用常规句式,使语言符合第三人称叙述的客观性。在叙述手法上,福克纳采用非线性的情节安排,使故事始终保持悬而未决;从多角度展开叙述,同时采用不可靠叙述者使每一个叙述者都无法对事件做一个明确的交待,读者需要将各种片段、各部分叙述拼接在一起,并对其真实性做出判断,才能获得完整的故事;而意识流的手法刻意制造悬疑与模糊,是实现非直线情节安排和多角度叙述及不可靠叙述者的前提。通过这种叙述手法,小说的四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非各司其职,或简单地重复同一个故事。
本研究系统地揭示《喧嚣与骚动》的文体价值,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意义。